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

十二卷。明张丑(1577-1643)撰。张丑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名丑。字青甫、号米庵。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张丑善鉴藏,知书画。除此书外还著有《真迹日录》、《法书名画见闻表》、《南阳法书表》、《清河书画表》等。张丑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得米芾《宝章待访录》墨迹,所以名其室为“宝米轩”,号米庵亦起于此时。第二年,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成此书,书名“书画舫”是取自黄庭坚诗“米家书画船”一句,前冠以清河是张氏郡望。此书记叙张丑所藏和所见的作品,抄录历代有关名画,法书的诗文、题跋等,同时作评论与考证。一些作品录有款识,印记。书中内容的排列次序是按朝代而排,朝代之下列书、画名家,名下列作品名,或一或多。朝代是从三国开始,至明代止。计一百余人,其中三国二人,晋十人,南北朝五人,唐二十八人,五代五人,北宋二十四人,南宋十一人,元五人,明七人。基本涉及了三国至明的著名书画家及其名作。此书最后一卷为“鉴古百一诗”,是张丑自作,其中“米庵题壁绝句”二十首,“铭心籍”八十一首。共一百零一首。书的体例是仿张彦远《法书要录》。此书的考证,多纠历代鉴赏家之疏谬,如《宋史·米芾传》称米芾卒时年四十八,但世间多流传其四十八岁以后真迹,张丑便在此书中证明米芾是于皇竑三年辛卯(1051)生,于大观元年丁亥(1107)卒,年五十七岁,正于米芾印记“辛卯米芾”四字相合。书中的其它考证亦多有可据。另外,此书中亦有些不完善处,如书中所载题跋也有不是张丑亲见的,而是从以前其它诸家文集中录入的。还有未见其作品,据传闻编入的。书中的书、画的标名也有失落者,如第三卷中的顾野王,第五卷中的李阳冰、杜牧、苏灵芝等。大概是辗转传写中丢掉。但总的来说,此书瑕不掩瑜,张丑家四世收藏,于前代卷轴,听见特广。自此书行世后至今,收藏家多资以验证真伪。《四库全书》所采浙江鲍士恭刊本于第九卷末附有米芾《宝章待访录》,第十二卷附文天祥手札,皆非原书所有。鲍氏刊本不分卷数,但以“莺嘴啄红花溜,燕尾点破绿皱”十二次标为次序。乃是仿用宋代谢仿得之《文章轨范》以“王侯将相有种乎”七字编七册之例。《四库全书》著录时,削去鲍氏十二字排卷,仍以十二卷排之。此书其它版本有池北草堂刊本、乾隆中鲍氏知不斋与清秘藏合刻巾箱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参义

    十二卷。清姜兆锡(详见《周易本义述蕴》)撰。此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宗,作者对其中自己认为确有不当之处虽也略加批评,但必援引朱熹之说为言,藉以表明自己恪遵胡《传》,未敢逾越。卷首且立纲领三十三条,所录

  • 陔余丛考

    四十三卷。清赵翼(1727-1814)(详见《二十二史札记》撰。此书为作者从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过了十余年,方始刊行,因为是“循陔”时所辑,故名为《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先后则以类相从。第

  • 鄞县志

    七十五卷。清戴枚修,张恕纂。戴枚光绪初年任鄞县知县。此志为同治十三年(1874)修,稿本,全书七十五卷,目为建置表、星野、疆域、风俗、乡里、城池、公署、坊表、山川、水利、户赋、学校、书院、兵制、海防、

  • 五经大义

    一卷。戴逵(约325-396)撰。马国翰(详见《五经通义》条)辑。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东晋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哲学家。事详见《晋书·戴逵传》。记载:“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

  • 修真捷径

    九卷。元余觉华(生卒年不详)撰。余觉华,字荣甫,建安(今属福建省)人。撰有《修真捷径》九卷。此书约成于元至元中。书中所辑录之文,多为服气炼神的歌诀等。《四库提要》称其“论皆笃实,大旨阐发谷神不死之说者

  • 弇州史料

    三十卷。明董复表编。复表字章甫,华亭(今上海市)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采掇《王世贞文集·说部》中有关朝野事迹记载的内容,汇成一书,无所考证,体例亦非集非史。不足资信。

  • 梦草堂稿

    十二卷。明胡镇(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胡镇,字子重,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贾人。事迹无考。其诗以宫、商、角、徵、羽分为五集,每卷又以天时,园圃等门分类,各有圈点评识。为坊刻本之体例。有浙江

  • 宝山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赵酉修,章钥纂。赵酉,字文山,甘肃秦州人。贡生,乾隆八年(1743)知宝山县事,有政绩,后晋升太仓知州,旋擢苏州知府。此志为宝山县志始创,其取材多出于嘉定志。卷首载分县分城分志各公牍

  • 异林

    ①晋陆氏撰。此书仅见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著录,不言卷数,亦不知何时亡佚。鲁迅《古小说钩沉》据《三国志·钟繇传》裴松之注和《太平御览》辑其遗文一条,是一个人鬼恋爱的故事。文中有云“清河太守

  • 三国志辨误

    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也不详时代。据苏州府志记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长洲人,少年时跟何焯游,博通经史,长于考订。所著书共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三国志辨误》一书纠正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