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三十卷。唐李白(701-762)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遭谗去职。童年是在刻苦攻读中度过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局限在诗、赋文章的写作上,博览群书,喜欢击剑,弹琴。所作诗抒发感慨,寄托深远。诗篇中同情人民疾苦,蔑视权贵,又描绘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著有《李太白集》。其诗除七言律诗外,李白对各体诗都擅长,而在五、七言绝句和七言古诗方面贡献尤大。其五绝蕴借含蓄,意味深长,七绝明朗精炼而明白如话。可与王昌龄并贺联璧。而其七言古诗,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尤其是能够表现出诗人雄奇奔放的独特艺术风格。一改初唐四杰七古那种整饬而重词藻的作风,又不同于盛唐王维、高适、岑参诸家的风格。这种风格,继承了屈赋和鲍照等诗风格,更为纵横恣肆。《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为唐代诗文别集。主要内容据宋敏求得王溥和唐魏本,又搜集唐类诗诸篇洎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为三十卷。诸序、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其诗歌,从《诗经》、屈赋、汉魏六朝乐府和文人创作中广泛地吸取营养,把文学史上五七言诗歌的创作推到了高峰。之后,影响到唐代的韩愈、李贺、杜牧,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高启,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李白艺术思想,发展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关于对该书的整理情况,在不同朝代,都有结果,该书最早编辑者是李白的朋友魏颢(又名魏万)。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李白当时在世。之后,李阳冰受李白临终之托,编成十卷《草堂集》。到了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又重加编辑二十卷。唐代的三种本子都未传,今所传的本子是宋人重辑本。北宋咸平元年(998),乐史收集李白作品,分别整理编辑成《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这是宋人对李白集的第一次编辑,世称“乐本。”到了熙宁元年(1068),宋敏求又广收遗逸,重新编辑,题名《李太白文集》。其后,北宋曾巩又依据宋敏求的本子,重新编年排次。到了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收入《四库全书》,世称缪本,《李太白集》三十卷。现有世传的李白集宋刊本两种:一种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另一种是日本静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后来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出版。巴蜀书社也于1986年影印出版。

猜你喜欢

  • 李温陵集

    二十卷。明李贽(1527-1602)撰。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思想家、文学家。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

  • 秋士自述年谱

    一卷。清徐元润(1756-1838)自述。元润字云伯,号秋士,江苏太仓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举人,历任紫阳、宜川、渭南、白水等县知县。此谱自记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止,八月谱主卒,其间则

  • 老子指归

    见《道德指归论》。

  • 春秋集古传注

    二十六卷 或问 六卷。清郜坦撰。郜坦为江苏淮安人,生卒年及事迹均未详。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书首有《纂例》十五篇,书末有《或问》六卷,申明去取诸家之说的标准。本书所采《春秋》经文皆依《左传》

  • 五经然否论

    ① 一卷。谯周(201-270)撰。王谟(详见辑《圣证论》条)辑。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属四川阆中西南)人,经学家谯之子,三国时蜀汉经学家。据《三国志·蜀志》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

  •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

  • 中原音韵类编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 直庐集

    不分卷。清乔莱(1642-1694)撰。乔莱,字子静,号石林,江苏宝应(今江苏扬州)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举应“博学鸿词”一等。好学深思,博览群书,对史学功力尤深。参与

  • 理藩院则例

    六十四卷。清松森等奉敕修。松森,正蓝旗人。清宗室,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是书为光绪十六年(1890)续修之本。前有通例,旗分、品秩、袭职、职守、设官、擢授、奖惩、比

  • 华延年室题跋

    三卷。清傅以礼撰。傅以礼,生卒不详,原籍河北大兴,后寄居浙江山阴(今绍兴),为清末著名的文献学家。作者对明亡后的南明政权极为重视,曾拟编纂一部《明史续编》,而此目收录明末清初典籍为数甚多。有清宣统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