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卷。宋朱肱(生卒年不详)撰。朱肱,字翼中(一作亦中),自号无求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进士,初官奉议郎,故后人多称朱奉议。朱肱精研《伤寒论》数十年,于大观元年(110
四卷。清林春溥(1775-1862)撰。春溥字立源,号鉴塘,福建福州人,一说闽县人。嘉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编修、教习庶吉士、文渊阁校理等。后讲学于南浦、鹅湖、鳌峰十九年,对儒家经典著作和中国古
一卷。清代向达(生卒年不详)撰。作者重游摄山,观察审视尤甚,发现前作《摄山佛教石刻小记》遗漏之处很多,故作补记,以详前作。《摄山佛教石刻补记》一书,分论千佛严,以及摄山舍利塔的种种问题。于千佛严部分,
二十六卷。清查克宏、凌绍乾编纂,杨兆麟校。查克宏海宁(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凌绍乾、杨兆麟则里籍、生卒年均不详。此集为晚唐诗歌选本,凡二十六卷。前有凌绍乾序。据序称其与查克宏共续明人胡震亨的《唐音
一卷。梁何逊(?-约527)撰。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文章与刘孝绰并称,世谓之“何、刘”。范云见其对策,大加称道,因结忘年交。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尝。沈约亦
二卷。东汉蔡邕(132-192)所撰。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喜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曾为河平长、郎中,后迁议郎。嘉平四年(175),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
六卷。清汪在中撰。汪在中,字裳文,安徽旌德(今安徽旌德)人。是书卷首有胡元、梁中孚、龙鼎三序,在中自序及例言。所记凡二百零六条,大抵本于阎若璩《四书释地》。唯若璩之书兼及人物,而是书则只记地。每条概入
一卷。宋王灼(约1162前后在世)撰。王灼,字晦,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详细叙述了曲调之源流。全书共分三十五条,前七条为总论,叙述自古初到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二十八条
一卷。明马宏衜(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马宏衜,字人伯,号退山,江苏苏州人。是编诗只十五首。毛晋识其后云:五岳山人制治菊月令,故吴下艺菊家颇得三味。吾友人伯发为诗歌,高平、京兆二谱,收拾锦囊尺幅中。
一卷。清陈世仁(1676-1722)撰。陈世仁字元之,号焕吾,浙江海宁人,系陈訏的族侄,好学工为文,精晓算学。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进士入翰林后,即回乡不仕。《少广补遗》专论垛积之术,视垛积为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