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方言

方言

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本题汉扬雄撰,然《汉书·杨雄传》备载扬雄著述,却不曾提及《方言》,《汉书·艺文志》亦不载,《方言》作者问题遂引起怀疑。宋洪迈《容斋随笔》断是书非扬雄所撰,乃汉魏之际好事者所伪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反复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周祖谟《方言校笺自序》认为和帝时还没有叫做《方言》的书是很清楚的,但说《方言》不是扬雄所作,也很不容易断定。汉末以来古今学者大多认为《方言》乃扬雄所作无疑。东汉一百九十年中,无称雄作《方言》者,至汉末应劭撰《汉书集解音义》,方见征引,且称扬雄《方言》。应氏《风俗通义序》云:“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其后晋杜预注《左传》、葛洪撰《西京杂记》、常璩撰《华阳国志》,并称扬雄《方言》。清戴震《方言疏证序》谓“是书汉末晋初乃盛行,故应劭举以为言,而杜预以释经,江琼世传其学以至于式。他如吴薛综述《二京解》,晋张载、刘逵注《三都赋》,晋灼注《汉书》,张湛注《列子》,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其子骃注《史记》,及隋曹宪、唐陆德明、孔颖达、长孙讷言、李善、徐坚、杨倞之伦,《方言》及注几备见援摭。”认为《方言》作者为扬雄无疑,洪迈轻置訾议,“岂应劭、杜预、晋灼及隋、唐诸儒,咸莫之考实邪!”迨后卢文弨校《方言》、钱绎疏《方言》、王先谦校《方言》,皆主戴氏之说,谓《方言》确为扬雄所作。罗常培先生据应劭说推断:“《方言》并不是一个人作的,它是从周秦到西汉末年民间语言的可靠的记录。扬雄以前,庄遵(就是严君平)和林闾翁孺或者保存了一部分资料,或者拟定了整理的提纲。到了扬雄本身也愿意继承前人的旨趣,加以‘注续’。”(《方言校笺序》)。罗先生所言很是,从刘歆与扬雄往复书信中可知扬雄前有所承,雄复亲自到群众中去调查方言殊语,其时已工作二十七年,但尚未完成。刘歆欲借观雄书,雄称其书尚未完稿,以谢绝之。刘歆借观未得,故其所撰《七略》不载《方言》,《汉书·艺文志》依《七略》而作,故亦未予著录。综观各种材料,《方言》确成于扬雄之手。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少好学,长于辞赋。成帝时为郎。王莽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所撰字书尚有《训纂篇》、《别字》,及《苍颉传》等。所撰仅《方言》、《法言》、《太玄》传世。关于《方言》一书称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云:“旧本题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文冗赘,故诸家援引及史志著录,皆省文谓之《方言》。《旧唐书·经籍志》则谓之《别国方言》,实即一书。又《容斋随笔》称此书为《輶轩使者绝域语释别国方言》,以‘代’为‘域’……洪迈所云盖偶然误记,今不取其说焉。”今本《方言》凡十三卷。是书虽没有明确地标明门类,但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分类略遵《尔雅》而不甚精密。明陈与郊撰《方言类聚》四卷。依《尔雅》篇目编次为《释诂》、《释言》、《释人》、《释衣》、《释食》、《释宫》、《释器》、《释兵》、《释车》、《释舟》、《释水》、《释土》、《释草》、《释兽》、《释鸟》、《释虫》等十六类。《方言》所释语词包括纵横两个方面,即所谓“先代绝言,异国殊语。”沈兼土析其语词为五类:(1)不含地域性的普通话;(2)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3)纵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4)横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5)兼包纵横两面因音声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方言》所记地域方言,区域十分广阔。林语堂氏归纳之为十四系:(1)秦晋,(2)梁及楚之西部;(3)赵魏自黄河以北;(4)宋卫及魏之一部;(5)郑韩周;(6)齐鲁;⑦燕代;⑧燕代北鄙朝鲜洌水;⑨东齐海岱之间淮泗;⑩陈汝颍江淮(楚);⑾南楚;⑿吴杨越;⒀西秦;⒁秦晋北鄙。这十四系分析难以精细,只是大略言之而已。《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学研究著作,也是第一部以活语言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际调查方式搜辑资料,然后条分缕析,形成科学体系的研究著作,它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时它又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南宋朱质《方言跋》云:“子云博极群书,于小学奇字无不通。且远采诸国,以为《方言》,诚足备《尔雅》之遗缺。”《方言》一书亦存在严重的缺点和不足,比如是书地域称名过于杂乱;对某些词语的解释过于简略,不够明晰;用汉字标音十分勉强;对方言词的收录不够齐备;有些词训释有误;词语分类过于粗疏等。《方言》注本,以东晋郭璞注为最早,清戴震《方言疏证》、清钱绎《方言笺疏》、清王念孙《方言疏证补》等均著名。1956年科学出版社印行之《方言校笺及通检》为《方言》集大成的善本。

猜你喜欢

  • 精华录

    ① 八卷。旧本题宋任渊(生卒年不详)编。任渊,字子渊,新津(今属四川成都)人,官至潼州宪。此集皆摘录黄庭坚诗文。前有任渊自序,又有朱承爵题词,叙及编辑过程,交待刻于元祐间。但书中又称黄太史山谷集几万篇

  • 路史

    四十七卷。宋罗泌撰。罗泌字长源,庐陵(今属江西)人。《路史》成于乾道年间,共分为前纪九卷,述初三皇至阴康无怀之事;后纪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国名纪八卷,述上古至三代诸国姓氏地理,下至两汉之末;发

  • 含山邑乘

    三卷,明牟蓁修,蒋椿等纂。即《嘉靖含山县志》。

  • 泗虹合志

    十九卷。清方瑞兰修,江殿扬、许湘甲纂。方瑞兰,字子征,河南禹州人,光绪九年(1883)来任泗州知州。泗志始于明景泰间,学正王庄始创修之。至弘治间,州守汪应轸为之续修。迄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州守莫之翰

  • 岭南文献补遗

    六卷。明杨瞿崃(生卒年不详)编。杨瞿崃字稚实,福建晋江人。万历进士,官累江西提学副使。著有《易互》等多种。广东提学张邦翼曾撰《岭南文献》三十二卷。杨瞿继为提学,复续辑此书。杨瞿崃自序称:张刻详于人,其

  • 河防疏略

    二十卷。清朱之锡撰。朱之锡(1623-1664),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顺治进士,历任过编修、宏文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顺治末任河道总督,塞黄河山阳决口,开董家口淤沙。上治河十事条陈,得允准实

  • 临文便览校误

    二卷。清张启泰编,陈倬校误。参见《临文便览》条。陈氏《校误》撰于光绪元年(1875),置于卷末,上卷校正《韵辨》,下卷校正《字学举隅》,为本书其他版本所不具。是书有同治光绪朝翰苑分书精刻本。

  • 格物通

    一百卷。又称《圣学格物通》。明湛若水(1466-1560)撰。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 今古奇闻

    二十二卷。题“东壁山房主人编次,退思轩主人校订”。东壁山房主人为光绪间上海的刻书家王冶梅(名寅)。该书为小说选集,收小说二十二篇,每卷一篇。前载王冶梅序说:昔年游日本时搜古书得此本,带回翻刻。但见书中

  • 春秋演孔图

    不分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辑。该书是《春秋纬》之一,又名《春秋纬演孔图》,系为推演孔子之事而作。书中叙述孔子因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端门受命,天降血书,中有作图制法之状,故名《演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