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对数探源

对数探源

二卷。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撰。《对数探源》是李善兰早期数学研究成果,写于1845年,与《方圆阐幽》、《弧矢启秘》一同构成他独创的“尖锥术”奠基性著作。《对数探源》是尖锥术用于对数研究的专著。李善兰认为:“欧罗巴造(对数)表之人,仅能得其数,未能知其理也,间尝深思得之,叹其精微玄妙,且用以造表,较西人简易万倍。然后知言数者之不可不先得夫理也。”他的精微玄妙之理就是尖锥术。《对数探源》卷一为“明理”部分,叙述了十二条命题,首先他指出:“对数之积,诸乘尖锥之合积也。”所谓“对数之积”就是一支双曲线下一段区间内的面积,它等于相应的数的对数。第七条命题说:对于上述之尖锥合积,“若于其直线上作连比例诸率线,各如其线截之,则逐层前率截积与后率之较其积皆同。”这是本书的核心定理,说明了对于任意x,尖锥合积L(x)与h-x之间的对数对应关系,即证明了相当于的积分公式,将对数计算化成了尖锥合积计算。《对数探源》卷二为“详法”,先求二十尖锥“泛积”,李善兰把叫做k-1乘尖锥之“泛积”,他求到,做成二十尖锥注积表,由此表可求出由2到10的各自然数的自然对数。为计算常用对数,李善兰在注积表基础上求得μ=0,43429451,然后又求出由到这19个数做成二十尖锥定积表,“既得二十尖锥定积,便可依此造表”。求得各数之常用对数。在具体使用时,只须计算到“十三乘尖锥”,因为数已很小,故“十四乘以下,俱去不用”。《对数探源》以李善兰独创的尖锥术来处理对数计算,并取得了一些相当于定积分的结果,这在当时西方微积分尚未译成中文的情况下是十分可贵的。《对数探源》的版本有:《则古昔斋算学》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古今算学丛书》本;金山钱氏《指海》本。

猜你喜欢

  • 友古词

    一卷。宋蔡伸(1088-1156)撰。蔡伸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他是端明殿学士蔡襄之孙,宣和间官彭城倅(副职),历官左中大夫。他曾与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向子

  • 田俅子

    一卷。周田俅(约前360-300)撰。田俅或作田鸠,齐人。《汉书·艺文志》墨家类有《田俅子》三篇,注:先《韩子》。《隋书·经籍志》:“梁有《田俅子》一卷,亡。”新、旧《唐书》不著录,说明该书已佚。清人

  • 证学编

    四卷。附《证学论策》一卷。明杨起元(生卒年不详)撰。杨起元字贞复,归善(属广东省)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选庶吉士,学于罗汝芳。张居正恶讲学,汝芳被劾罢,而起元自如。累官吏部左侍郎卒。杨起元清修

  • 越缦堂诗话

    三卷。清李慈铭(1830-1894)撰。李慈铭生平详见《白华绛柎阁诗集》辞目。是书论诗不标榜宗派,认为学诗之道必不能专一家限一代,凡规矩模拟者,必其才力薄弱,中无真诣。主张内有所蓄,同时广泛向前人学习

  • 袁子正论

    二卷。晋袁准撰。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清马国翰辑。袁准有《丧服经传注》,已著录。《隋书·经籍志》儒家,《袁子正论》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或并其目以计之。严可均认为此书是在魏时所作。《魏志》

  • 步里客谈

    二卷。宋陈长方(1108-1148)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官江阴县学教授,学者称唯室先生。除此书外,还留有《唯室集》四卷。“步里”地名,陈长方父

  • 王制笺

    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礼记浅说》)撰。是书以《王制》为素王之制。俞樾曾评议此书,以为:孔子将作《春秋》,先修王法,斟酌损益,具有规条。其门人弟子与闻绪论,私相篡辑,而成《王制》。皮氏作《王制笺》为之疏

  • 西溪丛语

    三卷。南宋姚宽(1105-1162)撰。姚宽字令威,号西溪,越州嵊县(今属浙江)人。其父姚舜明,绍圣四年(1097)进士,南宋建立后,历官户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等。姚宽以父任荫补为官,仕至权尚书户部员外

  • 道德真经取善集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字宗傅,金饶阳(今属河北饶阳)人,精研老氏之学。撰有《道德真经取善集》。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

  • 阅史郄视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