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质疑

四书质疑

① 五卷。清陈梓撰。陈梓字古民,濮川人。是书首有梓自序,末有后序,又有谢秀岚跋序云“孔孟以后,折衷于紫阳。紫阳以后,折衷于杨园”。卷五附读书记疑,除朱子外,并及陆稼书、吕晚村、凌谕安三家。论四书,谓唯《孟子》易看,次之《大学》,次之《中庸》,唯《论语》极难看。圣人之言浑沦,极平淡处极精深,极严密处极从容。谓孔子不说心,孟子说心。其他如释“冀土之墙”,谓山东俗以驴粪和土筑墙,故曰粪土之墙不可圬。释“夷齐不念旧恶”,谓恶非善恶之恶,所解均新而甚确。唯误义理,间有过于拘迂者。该书有乾隆九年(1744)刊本。② 八卷。清吴国濂撰。吴国濂字莲渚,浙江东阳(今浙江东阳)人。是书卷首有自序及李品芳序。书中题作鉴定者,又有潘树棠序、张振珂序及其孙吴世后跋。自序称“于群儒之说,参异同以求其安,不敢妄信为是,亦不可疑以传疑。其间或宗先儒之说,或参臆见之私。是者存之,非者去之”。卷一为《大学》、卷二为《中庸》、卷三至五为《论语》、卷六至七为《孟子》,卷八为辨正。其中泛引诸家而采阎百诗、周柄中之说居多,有就朱注之是而伸述之者,也有就朱注之误而辨正之者。尤详于礼制,其特异者,如说“彼为善之”,谓“彼”字即长国家者,“善亡”,善夫小人。说“胶鬲”,引《韩非子》、《吕氏春秋》证为殷的贤臣。说“为长者折枝”,谓“枝”与“肢”古时通用,腰也说肢,折枝尤言折腰,该句意乃为长者揖拜。而辨正一卷,大都陈言,李品芳序又补书义数条。该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③ 十九卷。徐绍桢撰。书首有自序。书中多纠正朱注之误。有朱注本不误,而攻者以为误,则为证而伸之。所采诸家之说,大率精审。其自出己见者,也多新义,如“子路问成人”章。其他如“君子坦荡”,谓“坦”为“恒”字之误;“耕者馁在其中”,谓“馁”当作“”。绍桢是徐灏之子,徐灏素精小学,序述灏之训曰:经传之义理,由训诂而明;训诂之诣,以声音而著。古人传经多以同声之字通用假借。故书中如“节彼南山”,谓“节”当为“即”;“有耻且格”;“格”当为“恪”。“知者利仁”,“利”当为“厉”;“孔子时其亡也”,“时”当为“待”;“植其杖而芸”,“植”当为“置”;“子为恭也”,“为”是“伪”;“吾不惴焉”,“惴”是“揣”;“吾君不能谓之贼”,“吾”当作“语”;“祇载见瞽瞍”,“载”当为“在”;“杨子取为我”,“取”当为“趣”。此皆用通假之例,其他诸条援据多核,也有过于新异者。该书有光绪九年(1883)刊本。④ 四卷。朝鲜李德弘撰。德弘撰有《周易质疑》一卷,已著录。是编为其外曾孙金万所编。对四书章句有疑义者,为之注释。其大意谓《论语》、《孟子》之书,乃出于一时门人杂记,圣门弟子问答言行之类。裒集为之,其妙道精义,头绪多端。德弘此书,不先立宗旨,而随处发挥。不标一二字以求大旨,而大旨大要皆能涵蕴自得。然考朱子之集注四书,讨论性理,谓心统性情,而是非、辞让、羞恶、恻忍之四端,乃性之见端,德弘直谓四端发属于情。又其注释经义,间有用谚文,也偶有用以释经。该书有奎章阁藏刊本。

猜你喜欢

  • 梦蕉存稿

    四卷。明游潜(约1525前后在世)撰。游潜,字用之,丰城(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四年(1510)举人,历官云南宾州知州。著有《梦蕉存稿》、《梦蕉诗话》、《博物志补》。是稿凡四卷。收诗三卷,文

  • 韵集

    一卷。晋吕静撰,龙璋辑。《隋书·经籍志》著录《韵集》六卷,晋复安令吕静撰。是静曾官晋复安令矣。《魏书·江式传》云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是静为《字林》

  • 燕京岁时记

    一卷。敦崇撰。敦崇,晚清时长白富察人,光绪中曾在朝供职。其书卷首有刑部主事润芳序,称其退食之余,以书史自遣,于国朝掌故多能识其本源,撰成于光绪庚子(1900年)。其书自元旦起,至除夕止,四时节令,内自

  • 三忠集

    十四卷。明郭惟贤撰。郭惟贤,福建晋江(今泉州)人。生卒年待考。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以忧归。起户部右侍郎,未上而卒。事迹具《明史》本传。此集为郭维贤官湖广巡抚时所编。前有万历二十二

  • 闻见前录

    二十卷。宋邵伯温(详见《易学辨惑》)撰。又称《邵氏闻见录》。书成于高宗绍兴二年,后由其子邵博整理传世。全书二十卷,约十二万字。前十六卷记宋建隆迄南宋绍兴初年故事,对王安石变法始末及主要人物思想、言论、

  • 大学义疏

    一卷。日本西师意撰。师意号金城子。致力于圣贤之学,又博通新学。此书大意,以为圣教可崇,躬行之才能知其真旨,然不可不喻以时势。西方人解释耶稣经卷,多参考实学新理,故布教少有滞疑,故认为说古以不遗新为宗旨

  • 敬乡录

    十四卷。元吴师道(详见《战国策校注》)撰。本书为补宋洪遵《东阳志》中所记人物之缺而作,始自梁朝,迄于南宋末。每人皆先述其事迹,后录其诗文,并间有吴氏考证、按语。体例略近元好问《中州集》,但元氏借诗以存

  • 历代驸马录

    二卷。明洪武中奉敕撰。《四库》馆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共二卷,内容取自汉至宋尚主之人,各叙其善、恶事迹,以示法戒,皆以俗语演化解释,用以劝戒诸驸马等。有明洪武中刊本及《

  • 慈悲道场忏法

    十卷。梁代释宝唱(生卒年不详)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少怀恢敏,清贞自苦,勤田为业。靠“傍求庸书”而学,他强识文彩,铺瞻义理,愈发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十八岁投僧祐律师出家为僧,学

  • 论语体略

    一卷。晋郭象(252-312)撰。清马国翰辑。象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晋哲学家。曾为东海王司马越的太傅主簿。撰《隋志论语体略》二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并同。今皇侃疏引仅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