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

十三卷。元俞琰(约1257-1327)撰。俞琰字玉吾,号石涧道人,又号林屋山人,平江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俞琰的生卒年史无明文,《宋史翼》引《苏州府志》云,生宝祐间,卒元贞间,年七十。自宝祐初至元贞末,不过四十年,其误明甚。纳兰容若称俞琰宝祐间以词赋称,亦恐有误。干文传谓延祐二年“石涧尚无恙”,似未几病逝。四库馆臣作生宝祐初,至延祐初始卒,不确。应生于宝祐五年或六年,卒于泰定三或四年。俞琰宋末以经义有声场屋间,以科第起家,入元隐居著书,征授温州学录,不赴。自言生平有读易癖,三十年不释卷,初读朱熹《本义》及程子《易传》,后遇隐者,以先天图指示邵雍环中之极玄。故其由儒入道,为元代发展道教易学的代表人物。所著易书十余种,存世的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易图纂要》等,流传颇广。元贞二年(1296年),琰自序此书,称幼读程、朱子易,有程、朱二公所未言者于心,乃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条。至元中又集诸说之善者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说》。书成于元代,而四库题宋人,误。通志堂本上下《经》后为《象辞》,即大象传。谓象者伏羲所画八卦,辞则孔子所为,以其为羲画而作,因升列《彖辞》之前,而改《小象》传为《爻传》。又谓《系辞传》乃《文言传》之馀,因依晁以道古易,置于《文言传》后。故此书次序与先儒易说并皆不同,而自成其为俞氏之本。然其集诸家之长,益以己见,反复辨论经传,前后四易其稿,殚精研思,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固不可以其改易旧第废之。此书《四库全书》、钱氏、倪氏《补元志》、朱氏《经义考》俱作四十卷,与俞氏序合。焦氏《国史经籍志》作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俱作十三卷,天一阁抄本十二卷。今存最早版本则为元至正九年(1349年)俞氏读易楼刻本,为其子仲温点校、孙贞木缮写锓梓,为十三卷,存十一卷。知《四库全书》强析为四十卷,以符“名从其朔”之例。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此书。

猜你喜欢

  • 文选音义

    八卷。清余萧客(详见《古经解钩沉》)撰。此书为《文选》词章的注释本。其引经据典,广搜博证。但问题也颇多。例如,其引征贪多,但不着意于辨认真伪。浮玉山巨穴云云,与木华所云阴火何涉。卢谌览古诗、和璧引杜光

  • 太古遗音

    无卷数。明杨抡(生平见《伯牙心法》)撰。此书卷首有四言赞一篇。其中有上古琴样一篇,从伏羲、神农直至明代刘伯温共三十四人,每人所用琴皆绘有图,实无根据。又绘钟子期之像,而以自己之象绘于钟子期像之旁,尤为

  • 南北史合注

    一百九十一卷。李清撰。李清,字心水,号碧,晚号天一居士。明末清初史学家。明崇祯进士,官至大理寺左丞。入清不仕。有《澹宁斋集史论》、《女世说》、《史略正误》、《正史外史摘奇》、《二十一史同异》、《南渡录

  • 永嘉八面锋

    十三卷。不著撰人名氏。卷末有明宏治癸亥都穆跋,谓宋时常有刻刊,永嘉先生所作。又考当时陈傅良、叶适都称作永嘉先生。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但《宋史·陈傅良本传》所载,

  • 随园骈体文注

    十六卷。清黎光地(生卒不详)撰。黎光地,字环斋,湖南益阳人,生平仕履均不详。曾以诗文名当世,著有《云肤山房集》为当世赞誉。袁枚为一代才子,学贯今古,于书无所不窥,所撰骈文典丽精工,瑰伟深宏,不惟后人不

  • 诗次故

    二十二卷。附外杂一卷。朝鲜申绰撰。申绰字在中,号石泉,朝鲜李朝经学家。《诗次故》初稿毁于火,现存本为申氏晚年重订。该书博稽《三雅》、《方言》、《释名》等书,以订其诂,又广辑《戴记》、《左传》、《史记》

  • 将将纪

    二十四卷。明李材(详见《李见罗书》)撰。从此书书名看,其主旨在于御将,然卷一至卷九详载汉、唐、宋七帝《本纪》之文。《四库提要》讥其“牵连并书,殊无断制”。卷十至二十一,所记自虞夏迄于南宋,分别得失,作

  • 巴山七种

    二十二卷。清王侃撰。王侃字迟士,西川温江(今属四川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贡授州判,不就。著作除本书所收外,尚有《治官记异》、《字通》。《巴山七种》目次为《皇朝冠服志》二卷、《治平要术》一卷、《放言》二

  • 玉洞藏书

    四卷。明李堪(生卒年不详)撰。李堪,号楚愚,应城(今属湖北英城市)人。撰有《玉洞藏书》四卷。此书卷首有何思沛序,称李堪屡失利于棘闱,常为诸生,说明不得其志。此书约成于万历壬子(1612)年,前二卷取宋

  • 说唐小英雄传

    见《说唐演义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