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图

仪礼图

① 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宋杨复撰。杨复(生卒年不详),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考索最精,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其著述讲学。除著有《仪礼图》、《仪礼旁通图》,还有《祭礼》、《家礼杂说附注》。严陵赵彦肃作《特牲》、《少牢》二礼图,问学于朱熹,朱熹认为应进一步作《冠》、《婚》图与堂室制度一并考证为好,杨复遂本师意,成此《仪礼图》、《仪礼旁通图》二书。《仪礼图》、《仪礼旁通图》,录十七篇经文,节取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的方位,系之以图。读《仪礼》者必明于古人宫室之制,然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不失其方,故李如圭的《仪礼集释》与朱熹《仪礼经传统解》,均特出《释宫》一篇,以总挈大纲。杨复《仪礼图》、《仪礼旁通图》不用此方法,是随事立图,或纵或横,既无定向,或左或右,仅例一隅。与李如圭、朱熹《释宫》比,不免有无序及杂乱之感。个别图有与古制经的诠释不符,有例图少、颇显漏略者。然整体而言,《仪礼图》、《仪礼旁通图》除个别外,大部图皆依经绘象,可粗见古礼之梗概,於初学者多有裨益。此另辟治《仪礼》之新径,足资后代学者之借鉴。版本有:宋建安余民勤有堂刊本、日本宽政十一年刊本、明正德刊本、明嘉靖中吕楠刊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东阳卢氏等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元刻明印本、通志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② 六卷。清张惠言(详见《周易虞氏义》)撰。是书认为研究《仪礼》者必须首先通晓古人宫室之制,然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才能不失其方,因此,兼采唐宋元及清诸儒之义,用经注加以推断。本书首先阐述宫室图以总挈大纲,而后随事立图,或纵或横,或左或右,按照此图来读《仪礼》,一举一动都极其清楚。此书还对吉凶冠服之制详加考订,图所没有表达清晰之处,又为之做丧。卷二以下,都依据十七图次第为图,从而使读经者,置图于左方,可以边读边阅,而揖让进退之节就可了然于心目间。审察杨复《仪礼图》于行礼仪节,未能粲然毕备者,较为详明。案:《仪礼》一经,已久成绝学,惠言能研究贯通,条理有序,不愧为穷经之目。只是《释宫》本来是李如圭之书,却误编于朱子集中。惠言对于天子诸侯左右房图引用《释宫》,而不知此并非朱子之笔,未免失于考证。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为此书跋,认为其断制过于自信,又认为其纂改杨信斋夹室之说为不妥当。大概方纲笃信朱子,复之礼图,以朱门为本,这是门户之见,不能认为是公论。察其持论,既然认为不能营造古人堂阶,目击其仪来申明自己之学说,那么,不寻求同时之古书来相互比证,如何能得其端倪。而又认为礼家以某经证明某经为通病,大概是其偏见,并非笃论。《史记》一书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可以订证《尚书》,《春秋列国世家》可以订证《尚书》,也可以订证《左传》,《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可以订证《论语》,《荀孟列传》可以订证《孟子》,墨子著有《古尚书》,又著有《百国春秋》,管子著有《周礼遗法》,淮南子著有《九师易义》,这在于善读者之钩稽细绎,参订互证,如何能一概抹杀,谓为不足以资考索呢?至于其谓辛敬堂驳惠言,不应当把明堂、路寝合为一事,足以为当今之专己自是者下砭。然而,惠言本来引用金榜《礼笺》之说,《大戴礼·盛德篇》说明堂云:“此天子之路寝也。”可见,自戴德开始把明堂、路寝合为一事,我们不能以此苛责惠言。惠言精于易礼,所著《易义》诸书,早已刊行,唯独此书至其没后,阮元从其女婿董士锡那里取得手稿,在嘉庆十年(1805)印刷成书,而且为之做序,对其极其推许。道光初年,元编刻《皇清经解》,对于惠言《易义》诸书,十采八九,只是此书未被采入,原因是此书版式阔大,图说或纵或横,恐怕缩刻时引起其原式紊乱。此书有嘉庆十年扬州阮氏刊本。

猜你喜欢

  • 历代铨选志

    一卷。清袁定远撰。袁定远,里贯未详。本书乃作者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时所作。主要记述各朝铨政选举之法,即历朝选用官吏的制度。全书叙述较为简略,又有遗漏、失实之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多略而不叙;又谓明

  • 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

  • 春秋集解读本

    十二卷。清吴应申撰。应申字文在,安徽歙县人。作者以解说《春秋》之作卷帙浩繁,难于遍读,于是汇辑众说,择其合于经义者详注于经文之下,以便读者。从作者自序看,此书应属所谓“课读之本”,其意不在于解说及阐发

  • 文字审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此书取李焘《说文五音谱》抄其大略,仍以李焘的分部为序,却不标部的名称。篆文笔意很圆滑,隶书字字皆从古书。盖为偶然抄录,自备检核之用,非欲著书问世。《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

  • 十七史论

    九卷,年表一卷,清夏敦仁撰。夏敦仁,字调元,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其中《十七史论》论述的是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史事,尽管所论有些陈旧,但他在每个朝代前各系世系,将正统王朝的世系与非正统的朝代世系并列,

  • 高闲云集

    六卷。元董养性(生卒年不详)撰。养性字迈公,乐陵(今属山东)人。至正中任昭化令,摄剑州事。入明不仕。作《高闲云赋》以自况,并以名集。前有洪武中王翌序,盛赞其诗文。此本仅诗五卷,赋一卷。文则亡佚。《四库

  • 阅古随笔续

    二卷。明穆文熙(详见《七雄策纂》条)撰。此书杂采诸子之文,而又不著出处,只是于卷首总列其所采书目,体例殊谬。所录内容也皆为习见之语。首页题《正续阅古随笔》,而书中则题《阅古随笔续》,大概还有正集,未及

  •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七百二十卷。贤媛类征初编十二卷。清李桓(生卒年不详?)撰。桓字黼堂,湖南湘阴人,官至江西布政史。该书专辑天命元年(1616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朝史传及私家记述。书中首列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 风倒梧桐记

    二卷。明末何是非撰。何是非,字卬甫,福建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风倒梧桐记》述永历建国时事,描画小朝廷诸臣,沐猴文武,颇为尽致。首卷记隆武二年(1646)十月桂王称帝,以原两广总

  • 韵会玉篇

    二卷。朝鲜崔世珍撰。崔氏生平见“四声通解”。是编部类依《玉篇》,文字排列依《韵会》。大意谓宋朝黄公绍始祛诸韵讹舛之袭,乃作《韵会》一书,循三十六字之母,为入字之次,又类异韵同声之字归之一音不更加切,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