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一百二十二卷。宋张君房(生卒年不详)编辑。张君房,字尹才(一作允方),岳州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职,后从御史台谪官到宁海(今属浙江省)。曾参予编校《大宋天宫宝藏》一部、又编辑《云笈七签》一部。据《云笈七签序》及《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引《宋三朝国史志》载述,大中祥符初年,宋真宗崇尚道教,将秘阁藏书太清宝蕴交付余杭郡,使知郡戚纶与翰林学士陈尧佐选道士冲素大师、朱益谦、冯德之等修较,又命司徒王钦若统其事,使成藏而进之。于是依旧目刊补:凡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零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玄部一千四百零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为新录,共为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撰篇目上献,赐名《宝文统录》。然而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戚纶等推荐张君房主其事,王钦若也认为张君房可用,大中祥符六年(1013)冬,张君房除著作佐郎,使专其事。张君房尽得秘阁道书外,又收到苏、越、台三州旧《道藏》三千余卷,并又收到朝廷陆续交付到福建的道书及《明使摩尼经》等,与诸道士一起,依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商较异同,编次而成《大宋天宫宝藏》,总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其后,张君房又撮其精要,采用万余条而编成《云笈七签》一书。“云”,是指道经为云篆天书,“笈”,是指书箱,所以道书称“云笈”;所谓“七签”,是指道经三洞、四辅共为七部之意。张君房认为道经总旨,不出七部所含,所以此书名为《云笈七签》。全书一百二十二卷。其中第一卷至二十八卷总论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内含:《道德部》(第一卷)、《混元混同开辟劫运部》(第二卷)、《道教本始部》(第三卷)、《道教经法传授部》(第四卷)、《经教相承部》(第五卷)、《三洞经教部》(第六至二十卷)、《天地部》(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卷)、《日月星辰部》(第二十三至二十五卷)、《十州三岛》(第二十六卷)、《洞天府地》(第二十七卷)、《二十八治》(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九卷至八十六卷是以道士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分类辑录;内含:《禀生受命》(第二十九至三十一卷)、《杂修摄》(第三十二至三十六卷)、《斋戒》(第三十七卷)、《说戒》(第三十八至四十卷)、《七签杂法》(第四十一卷)、《存思》(第四十二至四十四卷)、《秘要诀法》(第四十五至五十一卷)、《杂要图诀》(第五十二卷)、《杂秘要诀法》(第五十三卷)、《魂神》(第五十四至五十五卷)、《诸家气法》(第五十六至六十二卷)、《金丹诀》(第六十三至六十五卷)、《丹论诀旨心照》(第六十六卷)、《金丹部》(第六十七至六十九卷)、《内丹诀法》(第七十卷)、《金丹部·太清真人大丹》(第七十一卷)、《内丹》(第七十二至七十三卷)、《方药》(第七十四至七十八卷)、《符图》(第七十九至八十卷)、《庚申部》(第八十一至八十三卷)、《尸解》(第八十四至八十六卷)。第八十七卷至一百二十二卷编录前人文字及诗歌、传记等;内含:《诸真要略》、《仙籍旨诀》、《诸真语论》、《七部语要》、《七部名数要记》、《仙籍语论要记》、《仙籍理论要记》(第八十七至九十三卷),又含《仙籍语论要记(第九十四至九十五卷)及摘自《真诰等书的《赞颂歌》、《歌诗》、《诗赞辞》、《赞诗辞》(第九十六至九十九卷),含《纪》(神仙语录之类,第一百至一百零二卷)、《传》(记录真人传记等,第一百零三至一百零六卷),含《传录》、《列仙传》、《神仙传》(第一百零七至一百零九卷)、《洞仙传》(第一百一十至一百一十一卷)、《神仙感遇传》上(第一百一十二卷)、《传》(又作《神仙感遇传》下,内含《续仙传》等。第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六卷)、《道教灵验记》(第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卷)。总之,凡是有关道经典籍都统收或摘取辑录,不加评论和解说。张君房自序称此书“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实非过论。由于元代重释轻道,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焚毁道书,致使《道德经》以外的道书几乎全遭厄运,只有《云笈七签》和《太清风露经》(现藏北京图书馆)得以幸存,所以《云笈七签》是宋代集道书之大成者,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宋代及其以前的道教典籍。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认为此书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史料,养生家也从此书中多有吸取。无论对于修身还是治学,此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

猜你喜欢

  • 南宫奏牍

    二卷。高拱撰。高拱(1512-1578),明河南新郑人,字肃卿。嘉靖壬戌(1562)进士,擢庶吉士,逾年授编修,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内阁首辅徐阶引荐入阁。隆庆元年(1567)与

  • 缪篆分韵

    五卷,补一卷。清桂馥撰。桂氏生平见“说文义证”。秦书八体,五曰“摹印”,王莽时六书,五曰“缪篆”,《说文解字叙》:“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盖形体屈曲缠绕,故名。馥精研六书,少时笃嗜古铜印,所见日多,

  • 谷山笔尘

    见《笔尘》。

  • 奇经八脉考

    一卷。明李时珍(详见《本草纲目》)撰。此书刊于万历六年(1578)。首列奇经八脉总论,次论阴维、阳维、阴蹻、阳跻、冲脉、任脉、督脉、带脉等八脉循环。李氏认为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 瓠息斋前集

    二十四卷。清凌树屏(约1754年前后在世)撰。凌树屏字保釐,号缄亭,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1754年前后在世。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凤县知县,调咸阳,后改补嘉兴府教授。树屏工诗赋

  • 道书类抄

    无卷数。无编辑者姓名。此书前后也没有序言和跋文。其所收录都是从《道藏》中摘取以备观览。《四库提要》称其“非欲勒为成书”。此书今少传本流行。《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 润州先贤录

    六卷。明姚堂(生卒不详)撰。姚堂,字彦容,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县)人,明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镇江,古称润州,姚堂知镇江府时,搜镇江即润州先贤自周朝到宋朝二十人,作《润州先贤录》,分

  • 南齐书

    六十卷。梁萧子显(489-537)撰。萧子显,南朝史学家,字景阳,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齐梁皇族,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在梁官至吏部尚书,很有文史才能。《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封建割据政权的史书。原

  • 论语赘说

    二卷。清胡清瑞撰。清瑞字辑五。襄城人。是书意在攻程朱,以为汉学家张目,大意谓《论语》之作,非孔子之意,《论语》之为四书试多士,尤非孔子之心。然既已辑为四书而注,固应即《论语》以窥删定赞修之心,而求合于

  • 古质疑

    一卷。明郑赓唐撰。郑赓唐,缙云(今浙江永康县)人。字而名,号宝水。明天启年间举人,学宗阳明并以经世自任。唐王时为吏部员外郎。并充福宁兵备。明亡后,隐居不仕。其人甚为至孝,并以事亲孝顺闻名。著有《读易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