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道家

道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其演变规律,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不依靠外在力量,永不停息地循环运行,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他还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老子心目中的“道”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老子学说中有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向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行规律)的命题,但他忽视了向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把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看作是循环往复。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儒家形成明显对立。他一方面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人民遭到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租税太多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提倡愚民政策,认为古代善于为“道”的人, 不是用“道”来教人聪明,而是教人愚朴。人民所以难统治,是由于他们知识太多。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甚至幻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去。《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战国中期的道家大师是庄子。庄子的思想源出于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先于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庄子所说的“道”,又指人的主体精神,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他的所谓世界只是主观观念的产物。庄子虽然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存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以至陷入了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老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于战国时期的法家申不害、韩非及黄老之学,对于东汉道教、魏晋玄学和古典文学艺术等,均有深刻影响。

猜你喜欢

  • 刘秀释奴令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缓和社会矛盾,消除封建割据而颁布的释放奴婢的诏令。西汉末年,地主、商人、官僚竞相兼并土地,大批农民沦为奴婢,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但奴婢数量有增无已。在新莽

  • 丁未政潮

    清末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事件。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夏间,清朝统治集团中因改革官制而激化的矛盾爆发。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联合新任邮传部尚书岑春煊首先发难,图谋推倒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与

  • 王恭、桓玄之乱

    东晋统治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国宝主张削弱地方军镇势力,引起王恭、殷仲堪等人不满。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

  • 刘汝国起义

    明代后期鄂皖农民起义。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地区,爆发刘汝国领导的农民起义。刘汝国,号少溪,工匠出身,参加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南)梅堂领导的起义,不久,梅堂牺牲,刘汝国继

  • 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文字异形”非常紊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国通用的小篆为准,统一全国字体,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用小篆分别书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

  • 汉(陈友谅)

    元末农民战争中陈友谅建立的政权。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后追从徐寿辉起义。初为天完红巾军倪文俊部簿书掾,渐以功升迁,为领兵元帅。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

  • 方腊起义

    北宋末年两浙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徽宗时,统治阶级奢靡无度,横征暴敛,加以辽、夏岁币贡输及“花石纲”的骚扰,致使江浙劳动人民生活陷入绝境。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又名方十三)遂利用秘密流行于当地的

  • 隋灭后梁

    后梁是南北朝时期肖氏建立的政权,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据有江陵附近数县,为西魏、北周附庸。其国虽弱小,但控长江中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隋朝建立后,杨坚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全国。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八

  • 河中府战役

    蒙古灭金重要战役之一。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九月,木华黎派金降将石天应率军围攻战略重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谋以西控关内,东取河南。水手出身的金新任河中府判官、权河东南路安抚副使侯小叔,亲率

  • 文王治岐

    周文王治理岐周的事迹。周文王(名昌)继季历为君,继续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他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九一而助”的方法调整剥削关系;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周族以外,甚至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