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经今古文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

儒家学派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佚。汉初,除挟书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经典逐渐齐全。人们将凭记忆背诵,靠师徒口耳传授下来的五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教本,称为今文经,把从民间或孔壁挖掘搜集的,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书写的儒家经典, 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记录文字,读法不同,而且各有师承,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经典看作是政治课本,穿凿附会,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在治经过程中,夹杂谶纬迷信成份,把经学阴阳五行化。古文经学派把六经看作是古代历史资料,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举大义,不为章句之学,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之说。西汉时,今文经学派兴旺发达,立有五经十四博士,占据统治地位。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不得列入学官。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传》、《毛诗》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派博士和执政大臣的反对。汉平帝时,王莽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将《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列于学官。汉光武帝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传播。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相形之下,今文经学虽得统治者扶植,但由于烦琐、妖妄,而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博通古、今文经,以古文经为宗,杂揉今文、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经今古文之争暂告平息。古文经学派在魏晋、隋唐时影响较大,宋明时衰落。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今文经学派自东汉衰落后,至清末再次复兴,主张变法,托古改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才逐渐消声匿迹。

猜你喜欢

  • 燕国

    古国名。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本作匽、郾。姬姓。或称北燕。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召公留宗周辅相成王,其长子就封为第一代燕侯。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燕为周北方重要屏藩,但因长期独处北

  • 大计

    明代考核官吏的制度。对地方官吏的定期考核,叫做“大计”,也叫“外察”。孝宗时,规定外官(地方官)三年一朝觐,进行考察。其办法是, “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至三岁,抚、按通核其

  • 吴越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唐镇海节度使钱镠所建。钱镠少时以贩盐为业,后应募为土团,从石镜(今浙江临安)镇将董昌镇压黄巢起义军,官至杭州都知兵马使。从中和二年(公元882年)起,钱镠率兵先后翦除浙东

  • 仁宣致治

    明初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掌朝政,多

  • 旭烈兀西征

    蒙哥汗在位期间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军对波斯与西亚地区的军事征讨。成吉思汗与窝阔台汗统治时期,已攻占波斯大部地区。公元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继续向外扩张。公元1252年,蒙哥汗命其弟旭烈兀分镇波斯,并继

  • 辽内四部族

    辽横帐、三父房族、国舅拔里及乙室已部、国舅别部和遥辇氏九帐之统称,为辽朝部族制统治的核心力量, 而横帐最尊;两个国舅帐皆为肖姓,世预北府宰相之选;三父房因系皇族,例任要职,故权位均甚显赫。唯遥辇氏九帐

  • 假虞灭號

    晋献公灭亡虢国和虞国的故实。虞、虢二国皆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春秋时居于晋国的南面:虞靠北,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靠南,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二国紧邻,唇齿相依。晋献公为了吞并二国,先拉拢虞国,派人送给虞君

  • 北齐

    朝代名,北朝之一。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称皇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其疆域,东至今辽宁大凌河东、山东半岛,西以今白云鄂博、包

  • 不籍千亩

    周宣王抛弃传统的籍田礼的做法。西周王室的籍田称为千亩。西周历代诸王都在上面举行籍田之礼(参见“籍田礼”)。周宣王好大喜功,不屑于举行这种繁琐的礼制,大臣虢文公谏而不听。旧史多以宣王不籍千亩为周王室不再

  • 殿试

    皇帝在殿廷上亲自主持的对会试录取的贡士的考试,亦称廷试。其制初始于唐代武则天之时。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亲策贡士于洛城殿,为殿试之始。但唐代并无形成定制。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之制始于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