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清加强统治青海蒙藏各族条款。雍正二年(1724),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之乱平定后,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准施行。内容主要包括7方面:一、令青海蒙古各部落编旗分佐领,分别游牧,毋相统属。各级王公,分别功罪,量加赏罚。二、自雍正三年起,令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派定人数,分班进京朝觐。定每年二月、八月于西宁口外日月山与内地人民进行贸易。三、将甘州、凉州、庄浪、西宁、河州、四川松潘、打箭炉、云南中甸等地番族划归道厅卫所管辖,给予土司千百户等职衔,以分蒙古之势。四、严格规定,寺庙之房产不得过200间、喇嘛多者不得过300人,令首领喇嘛出具甘结存档。番民之粮,交地方官管理。五、于西宁北川边外上下白塔,巴尔托海至扁都口一带创修边墙,在甘州、西宁、打箭炉等地添设营弁,使各部蒙古不敢觊觎。六、在西宁、布隆吉尔诸地,实行屯田,并加强对西宁口外等处边民抚绥。七、于甘州、西宁、打箭炉等地增派驻防官兵,以加强控御。与年羹尧另行条陈之※《禁约青海十二事》同被作为治理青海事务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

  • 苽咂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一带。天顺七年(1463),其族众2000余人围攻西固城千户杀川寨,捕杀官军。陕西总兵官梁瑶等奏请调河州卫官军千名剿之。事平,其族人柴竹窝邪等于成化十一年(147

  • 北魏桓皇帝

    见“拓跋猗㐌”(1361页)。

  • 那拉萨拉

    地名。蒙古语,即日月山。位于青海蒙古辉特南旗境内。地当交通孔道,为西宁进入西藏必经之地。雍正二年(1724),被定为青海蒙古与内地商民交易场所。每年二、八月开市。后因岳钟琪请求,移互市于丹噶尔城(今青

  • 也摄丹丕嘉灿

    即“伊希丹毕坚赞” (812页)。

  • 民公

    民,臣庶;公,爵名。清代各族臣僚中封予公爵者之称。分三等,或世袭罔替,或每袭一次以递降一等。所赠之武阶曰“建威将军”,与侯、伯、正一品武官同。始创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初封额驸扬古利为超品一等公

  • 贞观玉镜统

    西夏文军事法典。编著者佚名,应为西夏政府颁行,成于西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木刻本,蝴蝶装,页面有30×18.5厘米至24.7×17.5厘米数种。残留71面,存卷1至卷4各一部分。卷1仅

  • 策妄阿拉布坦

    1665—1727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号卓里克图珲台吉。绰罗斯氏。※僧格长子。康熙九年(1670),以父被杀,与弟索诺木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附牧于叔父噶尔丹。二十七年(1688),索诺木阿拉布坦被

  • 雅隆觉卧佛教史

    藏文书名。全称《雅隆觉卧释迦仁钦岱佛教史》。吐蕃赞普后裔雅隆王系雅隆觉臣释迦仁钦撰。成书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全书1卷,116页。以手抄本传世,原藏萨迦寺,今存民族文化宫。唐末,吐蕃在奴隶属民起

  • 土尔扈特银印

    古印。已收存者有8颗。其中7颗是乾隆四十年(1775)颁给的官印,一为五十年(1785)颁给。前7颗形方,边厚10. 6厘米,厚3.1厘米。背有小型虎纽,高6. 5厘米。边镌有汉文“乾隆肆拾年玖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