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尔浑

阿尔浑

?—1275

蒙古国官员、伊儿汗国大臣。又译阿儿浑、阿尔浑·阿合。蒙古斡亦剌部人。千户太出之子。一说其出身低微,家境贫困,荒年,父曾以其易一牛腿。通晓畏兀儿文书。元太宗时任必阇赤(书史、书记),颇受重用。后任阔儿吉思的八思哈(镇守官)和那可儿(伴当),辅佐治理阿姆河以西波斯诸州。乃马真后称制元年(1242),继阔儿吉思任波斯诸州行政长官。翌年,抵达呼罗珊后,即宣读札儿里黑(敕令)。继赴伊剌克和阿哲儿拜占等地,整顿民政,废除非法赋敛,拘收诸王滥发之符牌。曾先后参加定宗贵由、宪宗蒙哥的翊戴大会。受宪宗命继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事,佩虎符。遂调查人口,编制户籍,统一征税制度,按贫富分别计丁出赋,蠲免其他一切赋敛。并以丁赋供给签军、驿站、使臣之费,不再科派于民。宪宗三年(1253),旭烈兀西征并总督阿姆河以西波斯等地军政,他受命管理财赋,负责供输。八年(1258),伊儿汗国建立后,主管财政。并先后辅助旭烈兀长子阿八哈(阿巴哈)、孙阿鲁浑镇守呼罗珊(今伊朗霍腊散省及阿富汗西部)、祃拶答而(今伊朗马赞德兰省)。与蒙古汗室联姻不绝,权倾汗廷。历仕数汗,前后治理呼罗珊等地30余载,革弊政,善理财,对社会安定及经济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猜你喜欢

  • 狮泉河

    ①河名。藏语称“森格藏布”。意为“狮口河”。在西藏自治区西部,源出冈底斯山之北,西北流汇噶尔河后,流出国境称印度河,经克什米尔折而南流,经巴基斯坦流入阿拉伯海。全长430公里。②镇名。1965年置,在

  • 47—165高句骊国第六世王。小名淤漱。第二世王类利之孙;父再思,为古邹加;母夫余族人。汉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慕本王被杀,子孙不肖,国人迎立之为王。时年7岁,母摄政。在位时,继续兼并邻近诸部,巩

  • 上明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寿辉年号。1081,凡1年。

  • 花蓝瑶

    部分瑶族称谓。自称“穹咧”,意为“居在山上的人”。过去男女习惯穿蓝色服装,妇女衣服都绣着斑斓花纹,故称。主要散居于广西大瑶山中部和西南部一角。相传其先民从贵州古州(今榕江县)一带迁来。语言属汉藏语系苗

  • 旧时朝鲜族民间的互助组织。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17世纪中叶。按内容可分为农务契、婚姻契、治丧契、兴学契、石匠契等。农务契,是指组织缺乏劳力或耕牛的农民共同从事开荒整地、修渠灌溉、插秧除草等生产劳动。

  • 宁朔州

    唐羁縻州名。故地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唐开元三年(715),附唐之吐谷浑部落徙至河套南朔方之地,因以置州。隶夏州都督府。

  • 速古儿赤

    元朝蒙古官名。又译“速古而赤”、“舒库尔齐”。掌服御事者。《元史·兵志》:“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儿赤。”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文宗天历(1328—1330)初,置奉御24员,其中

  • 西域都护

    官名。宣帝神爵三年(前59)置。为汉驻西域最高地方长官。职责主要为保护屯田,兼护南北两道。官署称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策大雅附近)。直属中央政府,由汉廷委派骑都尉或谏大夫担任,秩比2千石

  • 乙乾归

    445—475北魏官员。代郡人。鲜卑乙弗氏(后改乙氏)。定州刺史、西平王乙瓌子。颇习书疏,尤好兵法。袭父爵,年12,为侍御中散。及长,尚景穆帝拓跋晃之女安乐公主,授驸马都尉、侍中。献文帝初,任征西将军

  • 义从胡

    汉末曹操征调匈奴丁壮编组的军兵。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入朝于魏,被曹操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部众散居并州(治晋阳)六郡,由并州刺史梁习征调匈奴丁壮编为“义从胡”,分配各地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