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北回民起义

西北回民起义

清朝回族反清起义。同治元年(1862)五月,西北太平军陈得才和捻军张宗禹部,到达陕西渭南,回族人民纷起响应,以华州、渭南仓渡镇、同州(今大荔)王阁村和羌白镇为基地,以任武、赫明堂、白彦虎等为首,组成18大营,人数达20余万,控制渭河两岸。二年初,清廷派多隆阿前往镇压。三年(1864),义军退往甘肃,活动于陕甘边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地回、汉、撒拉、东乡、维吾尔等族,群起响应,遂形成以马化龙为首的宁夏金积堡、以马占鏊为首的河州、以马文义为首的青海西宁和以马文禄为首的肃州(今酒泉)等4支武装起义队伍。新疆以妥明领导的、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地区,也有数支回、维吾尔等族人民联合的反清武装。人数近百万。其中以白彦虎等人领导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与太平军、捻军协同作战,攻取关中、渭河流域不少城镇,并实行了兴修水利,发展农牧工商业,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加速了革命势力的发展。七年(1868),以白彦虎为首的陕西18大营,由于任武的牺牲,遭挫折,缩编为4大营,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义军联合抗清。义军与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金积堡、河州太子寺、西宁大小峡等战斗中,大败清军,击毙敌将领多人。九年(1870),因各义军未形成统一核心,缺乏配合,加之一些首领叛变投敌,各路义军被各个击破。清军占领金积堡,马化龙等一批将领惨遭杀害。河州马占鳌降清,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编为清军三旗,帮助镇压起义军。次年西宁义军马永福、肃州马文禄相继降清。白彦虎率陕甘义军出走新疆,与新疆回、维吾尔等族各路义军坚持抗清,至光绪三年(1877),白彦虎余部出走俄国,起义全部失败。

猜你喜欢

  • 哈喇忽剌

    ?—1634明末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又称呼图克图哈喇忽剌或呼达该图哈喇呼勒,号多克辛诺颜或赛音诺颜。出身于绰罗斯家族。布拉台吉之子。明万历十五年(1587),与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联兵击退喀尔喀蒙

  • 下等司

    西夏官制职司序列第四等级。包括行宫司、荐人司、南院行宫三司、马院司、西院经治司、沙州经治司、定远县、怀远县、临河县、保静县、灵武郡、甘州城司、永昌城、开边城、三处工院(北院、南院、肃州)、边中转运司(

  • 定边左副将军

    清朝管理喀尔喀蒙古的最高长官。雍正(1723—1735)初,为征准噶尔,住彭福为定边左将军驻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札布哈朗特),任赛音诺颜部和硕额驸策凌为左副将军,驻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因征准噶尔

  • 火剌温

    见“忽剌温”(1488页)。

  • 北乜里没里

    见“土河”(63页)。

  • 板楯蛮起义

    东汉时巴郡板楯蛮的反汉廷斗争。板楯蛮因受汉朝官吏残酷剥削压迫,“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

  • 木沙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县境。成化二十二年(1486),族人锁南藏入朝贡马及盔甲等物,明廷赐宴及彩缎、绢、钞有差。后弘治三年(1490),八年(1495)及万历五年(1577),十年(1

  • 法因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费雅河卫。永乐八年(1410)二月,法因河等处女真首领秃刺等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古木河等2卫同时设立,以秃剌等为指挥。十年(1412)三月,兀速麻河等处女真首领把失

  • 包衣

    满语音译。意为半截句“家里的”,即“奴仆”。清代掌管皇家事务内务府所属人丁的总称。原从“包衣阿哈(家里的奴仆)”一称中分离出来。后金国建立前后,统称包衣阿哈。多来自被掠人口、“家生子”等等,被女真贵族

  • 旗费生

    吉林满族以旗内公产资助旗内学生求学的制度。因有是称。辛亥革命(1911)后,满族子弟入学人数比前减少,吉林满族立此制度,资助旗籍子弟出国留学或到北京等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