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弓

蒙古弓

冷兵器之一。蒙古最早的狩猎工具。既是防身武器,也是部落争斗使用的兵器。初弓的制作技术差,原料质量不高。《黑鞑事略》:“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三尺”。蒙古汗国时期由手工工匠专门制作,制弓的工艺技术得到提高,弓统以韧性好的皮筋制成。张弓拉弦越紧,弓臂改变的弓形大,储存的能量大,猛松弦时,使积储的能量突释,将扣在弓弦上箭射出。1970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元代武将墓葬出土一张弓,弓体长131.5厘米,两弰跋距119厘米,整个弓两则对称,可以分为三段,即弰部约19.5厘米,弓身的长39.5厘米,中腰长11.9厘米。中腰完全木制,本质较硬,坚实细密,其两端各削成一长约10厘米的尖榫,楔入弓干木质内,弓干靠统一侧是木质,直至弰尾,反侧为骨质。骨质只接到弓弰,它及中腰及弓弰的结合,不用榫印,而是用胶质把中腰弓干和弰部粘接,外面再整个被覆动物筋一层,纤维之外,又斜行缠裹一层桦皮,均系胶粘。弓是蒙古长期使用的武器,现代已成为一种体育器械。

猜你喜欢

  • 贺腊毗伽可汗

    见“阿史那施”(1220页)。

  • 赤成仁钦

    1697—1774清代藏传佛教高僧。又名阿旺久占。藏族。出生于四川甘孜邓柯色登萨噶。幼年从叔父学藏文。11岁,从仲巴·贡噶嘉措受沙弥戒,赐名贡噶索南。后入才占寺从噶玛图道学声明、修辞、书法、绘画等。2

  • 比欢

    毛南族民歌的两种形式。一般单独称为“比”或“欢”。因其后分别带有“罗嗨”、“罗喂”的衬词,故统称为“比欢”或“罗嗨罗喂”。“比”可以分为“比条”、“比单”、“比早”和“比三纽”四种,有七言、六言、五言

  • 水西土官制度

    贵州彝文史书。主要记载水西(今贵州大方、黔西一带)官制。水西土司划其辖地为12则溪,设官治事。最高官职称兹目(汉称土司),大部落称慕濯、玛濯、玛衣、衣胥。把事总称阿牧。文职谘议者称更苴、慕魁、濯魁;执

  • 昭怀太子

    见“耶律濬”(1305页)。

  • 卓瓦桑姆

    传说中的门巴族美女。祖居门隅南部。公元9世纪末,吐蕃灭亡,门隅为土王嘎隆旺布统治。一次,土王去林中狩猎,与之相遇,一见钟情,纳为妃,生一儿一女。为大妃哈香对姆所忌,欲害之。获屠夫、渔夫和猎人的保护,幸

  • 十格日尼

    藏语音译,意为“二头人”。参见“达诺”(723页)。

  • 班楞

    藏语音译。后藏地方贵族家族之一。全称班角楞布。家族成员中有:噶准班角楞布索诺木扎什,始见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有关著作。五十七年(1792)奉命往哈剌乌苏地方调查士兵逃亡事;道光十年(1830)

  • 乌鲁古

    契丹语官名。又译作“乌鲁骨”。一说源于突厥语“邬落”(“驿马”之意)。掌群牧。一说会同元年(938)后改为“群牧使”。女真立国,仍设是职。《金史·百官志》称:“乌鲁骨之下有扫稳脱朵,……皆踵辽官名也。

  • 折藏万户府

    元代在四川羌族地区设置的土司名。隶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设达鲁花赤1员,万户1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