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因中统钞行之年久,物重钞轻,钞值跌落,改行至元钞。面值分5文、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百文、1贯、2贯共11等。与中统钞并行,每1贯文当中统钞5贯文,2贯易银1两,20贯易赤金1两。武宗至大二年(1309),改行至大银钞,每1两准至元钞5贯。至元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元史·食货志一》)顺帝至正十年(1350)改行钞法后,仍通行故。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因中统钞行之年久,物重钞轻,钞值跌落,改行至元钞。面值分5文、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百文、1贯、2贯共11等。与中统钞并行,每1贯文当中统钞5贯文,2贯易银1两,20贯易赤金1两。武宗至大二年(1309),改行至大银钞,每1两准至元钞5贯。至元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元史·食货志一》)顺帝至正十年(1350)改行钞法后,仍通行故。
哈尼语音译,意为“捏团子”。即哈尼族春节。该族以十月为岁首,年节一般在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或虎日)开始,节期6天。此时农作物收获完毕,猪肥时节,各家宰杀牲畜、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酿甜酒等共祭
明代西北卫所名。洪武四年(1371)四月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河州(治今甘肃临夏)卫。十二年(1379)二月,升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朝鲜族民间搬运工具。亦称“背架子”。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多用于山间坡路及田间稻秧运输等。制法: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将2条1米左右的“丫”形木柱对称平列,中间用2—3个木撑将木柱固定住,在上、下2个木撑之间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延祐五年(1318),秃满帖木儿受封。帖古思不花于泰定三年(1326)、不花帖木儿于天历三年(1330)袭封。
古代战士所穿的一种轻型铠甲。以金属或絮棉制作。用金属环相扣连缀而呈网状之※锁子甲即属此。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披此种甲征战。天命纪元前一年(1615),努尔哈赤制定八旗兵临阵军纪:“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铠执
387—417十六国时期后秦第三代国君。字元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东南)人。羌人。※姚兴长子。史称其博学善谈论,尤好诗泳,孝友宽和,但无经世之才。父称帝,立为太子。弘始十八年(416),父卒,即帝位
夏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年号。413—418年,凡6年。
渤海王国官员。大玄锡(871—894年在位)之世,为检校官。唐咸通十五年(874,—作十四年),奉命与崔宗佐等六十人赴唐贺平定庞勋之乱。乘船渡海,遇风于三月漂着日本甑岛。日守臣疑为新罗国间谍冒称渤海使
古代胡人所佩带铸镂瑞兽或神兽的带子。“鲜卑”,也称“犀毗”、“师比”,乃带钩之名,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故《楚辞·大招篇》云“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其原义似指一种瑞兽或神兽。《史记·匈奴列传》
我国部分裕固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使用人口近5000 (1989)。西部裕固语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成分。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8个基本元音,除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