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索罗杆

祭索罗杆

又作“杆子祭”或“祭杆子”。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为萨满教重大祭祀。分家祭与皇室、皇帝祭。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常祭每年春秋两次,择日致祭,仪式简单。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目的是祝全家平安、谢神保佑等。其仪式:于院中影壁后立索罗杆(高丈余,削其端使尖,下端插入石座,上端贯以斗形圆锡盘);屋内东南向设供桌,桌上西置米碟,主人率众外跪,祝诵者于桌西诵祝词、外撒米;主与众迎神。复抬桌于院东,主人率众跪,祝者复撒米、诵文,3叩首。屋内长桌上置身无伤、毛纯黑猪,灌洒领牲、烧香祷告后杀之。其骨、粪于是日晚埋于索罗杆前后,其颈椎骨一块串于杆尖端、肝、肠、膀胱等挂于杆上或放入圆锡盘,供乌鸦啄食,以3日内啄尽为吉祥。以碎猪肉和小米煮成“小肉粥”,请亲友、邻里、过路人食于院中,必当日吃光,如有余则必埋之。皇室、皇帝祭复分常祭和大典、大事祭。常祭岁以春二月、四月、秋八月、十月朔日于坤宁宫举行,皇帝亲诣致祭。祭前,制神杆(即索罗杆),向例以洁净松木稍留枝叶13节(后改为5节),径5寸、长2丈制成。祭制:皇子以下依次轮祭,王、贝勒各祭3杆,贝子、公各祭2杆,无爵秩者禁祭。祭仪包括迎神、供献、祝祷、供牲、行礼、撒胙、送神,司祝(由满族女萨满担任)持祭具、诵神歌,和以鼓乐。大典和大事祭于亲征、出师、凯旋时举行,皆于堂子立杆祭天,祭仪与常祭大同小异。努尔哈赤以“七宗恨事”对明起兵时,亲率诸贝勒及统兵诸将,鸣鼓奏乐,恭诸堂子,白天告祭,即为一例。

猜你喜欢

  • 脱脱孛罗

    见“和勇”(1443页)。

  • 灵藏

    明代藏区古地名。《明史》称“其地在四川徼外,视乌斯藏为近”。灵藏康方言读为“林丛”,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之邓柯南境。永乐五年(1407),明廷封其地政教首领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赐金印,诰命

  • 罗卜藏

    ①(?—1737)清朝将领。蒙古族。翁牛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鄂齐尔次子。初授三等台吉。康熙五十八年(1719),随喀尔喀镇国公策旺诺尔布驻屯索

  • 翁牛

    见“罔留”(1429页)。

  • 乌喂阿布恩

    佤语音译,“乌喂”意为“钱”,“阿布恩”是“妻子”。解放前云南西盟佤族对结婚聘礼的称呼。一般以水牛或黄牛计算,一头至数头不等,可以结婚时或结婚后交付,如在西盟的马散等村寨,聘礼一般不是婚前议,而是婚后

  • 太白山

    今长白山在唐代的名称。亦曰白山。晋以前称不咸山、盖马大山,南北朝至隋号从(徒)太山或太皇(《魏书》作大白)山。靺鞨族分布此山以北地区,其著名七部中有白山部,因居该山北麓而得名。辽金时始称长白山。

  • 吴世宁

    即“吴八月”(1073页)。

  • 大宅颂碑

    即《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385页)。

  • 古潭花鬘

    书名。全称《奈巴班智达所著古潭花鬘》。札巴孟兰洛卓著。1283年成书。作者为拉萨北部彭域之塔隅人。噶当派僧人。在萨迦本钦衮噶薰奴主管卫藏政务时,曾任桑浦夸乌寺住持。是为目前所见之早期著作之一。全书3章

  • 达赖巴图尔

    ①见“多尔济”(848页)。 ②见“珠尔默特那木札勒”(17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