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珞巴族

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珞巴”藏语,意为“南方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珞瑜、门隅、察隅地区及墨脱、米林、隆子等县。包括博嘎尔、棱波、邦波、德根、崩尼、崩如、米古巴、米新巴、义都、民荣、巴达姆、迦龙、玛雅、巴依、苏龙、纳、阿卡和阿巴塔尼等20多个不同称谓的部落。人口约30万人左右。1990年,在我国实施人口普查区内有2312人。据藏文史籍《红史》记载※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该族所在地区即辖于吐蕃王朝。其后,该族人民与藏族交往日益频繁。近代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门管理该地区的机构,任命管理官员征收差税。19世纪中期以来,曾接连不断掀起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其他侵略者的斗争。解放前,尚停留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并保留了浓厚的父系氏族制度残余。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狩猎、牲畜饲养,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亦占有重要地位。从藏族或其他民族地区输入铁制品、食盐、羊毛、装饰品,输出大米、皮张和染草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多种方言。无文字,刻木结绳记事,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兼有少量一夫多妻现象。1959年至1962年,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县该族分布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已大量使用铁制生产工具,部分地区还使用牛耕、机械和电力,并已兴办学校、广播和医疗等文教事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猜你喜欢

  • 桦皮诗篇

    古代蒙古抒情诗歌。作者及创作年代均不详。仅存以畏兀儿体蒙古文记在白桦皮上的3页残稿。1930年在伏尔加河东岸金帐汗国遣址发现。残稿中有一段描写一妇女送其被征服役之子至统治者处,母子互相倾诉情怀。母亲语

  • 达木巴都噶尔

    见“丹巴都噶尔”(379页)。

  • 建州私志

    书名。明海滨野史(一说作者康熙中叶人伪托)撰。3卷。记述明代女真族源流,各部间的交往及同明朝的关系。内容与《东夷考略》、《山中闻见录》大致相同,稍增加了一些内容。对满族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有《清初史料

  • 梭磨土司

    清代藏族土司。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嘉绒地区。“梭磨”,藏语“广大土地”之意。始祖原为杂谷土目。雍正元年(1723),以随军征战有功,赐长官司印。乾隆十五年(1750),改安抚司,三十六年(1771)

  • 南僚

    唐宋时中国西南僚人的一大支系。参见“僚人”(2454页)。

  • 东山皋落氏

    春秋时赤狄的一支。亦作皋落氏、皋落狄,或简称“皋”。岑仲勉释其意为“东山黑狄”。初分布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省垣曲县一带,与晋紧邻,威震晋都,有“狄之渠帅”之称。周惠王十七年(前660),遭

  • 虎喇哈赤

    明代蒙古内喀尔喀五部领主。亦作虎喇哈、和尔朔齐哈萨尔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阿尔楚博罗特(纳力不剌台吉)独子。驻牧于辽东边外辽河河套一带。初众不满千人,但勇敢善战。与泰宁卫首领花大联姻,获其鼎力

  • 仁多楚清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统军※仁多㖫丁子。官御史中丞。父死,侄仁多保忠代统军职。以其职虽高而不领兵权,尝请于梁太后请领统军,不许,心中怀怨。永安元年(1098)

  • 临夏回族砖雕

    建筑装饰工艺。元末明初出现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屯居地区、风格独特的砖雕工艺技术。在甘、宁、青地区久负盛名。多应用于清真寺、拱北(伊斯兰教圣徒之墓)和住宅等建筑物的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脊饰

  • 战国末东瓯王。秦并天下后被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秦末众诸侯叛秦,率东瓯族人从鄱阳令吴芮反秦。后楚汉相争,又附刘邦击西楚霸王项籍,因佐汉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东海王,定都东瓯(今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