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盏刻文
现仅见刻有契丹小字的杯盏。原存清朝宫内,乾隆皇帝曾作题款,今已为美国福开森收罗至海外。玉质。盏底阴刻契丹字2行,按原字分刻,共11原字。第1行意为“太后诞日”,第2行意尚不明。
现仅见刻有契丹小字的杯盏。原存清朝宫内,乾隆皇帝曾作题款,今已为美国福开森收罗至海外。玉质。盏底阴刻契丹字2行,按原字分刻,共11原字。第1行意为“太后诞日”,第2行意尚不明。
清代满洲八旗组织的序列。居下五旗之前。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世祖福临为加强对八旗的控制,重新调整八旗次序,定镶黄、正黄、正白诸旗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警卫宫禁,由皇帝亲自控制;
元末明初第一代土族辛土司。青海西宁州人。元末为百户,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小旗。其孙辛庄奴功升百户,始以辛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男女200余人,居地在今民和县三川等地。
朝鲜语音译,意为“木屐”,即朝鲜人古时穿的一种鞋子。原以木为底,以绒、布为帮。后演变为木制,以整块硬木雕凿而成。船型,前端有回勾跷起,以为装饰。高足,与地面有一段距离,在北方冰天雪地中可以保持温暖。据
蒙古部名。《明史》称插汉儿。元之嫡裔。元亡,顺帝北归,连易五主,始去国号,称鞑靼可汗。世袭。明嘉靖(1522—1566)中,遭土默特俺答汗侵扰,在达赉逊库登汗(又称打来孙)率领下,徙牧辽东边外。蒙语称
?—1750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栋鄂氏。尚书锡勒达之子。雍正七年(1729),随靖边大将军傅尔丹镇压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叛乱。因傅尔丹指挥不利,中诱计,于和通泊遇伏丧师。十年(1732),随亲王策零
见“十六天魔舞”(10页)。
卫拉特蒙古辉特部台吉。伊克明安氏。巴济戚族。初游牧于青海,附和硕特部。后因受罗卜藏丹津侵掠,携属徙喀尔喀附巴济。雍正九年(1731),偕巴济等导准噶尔军掠喀尔喀诸札萨克,被清军击败,潜逃准噶尔。乾隆二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年号。1121—1125年,凡5年。
清官署名。内务府武备院设,为皇帝披挂铠甲。设司函长1人(函,指护身铠甲)、副司函长1人,下置司函※拜唐阿(执事人) 5人、承应人6名。逢皇帝出巡、狩猎或阅兵,御用甲胄例由武备院预备装运随行。需穿甲时,
见“铁哥”(18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