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河源志

河源志

书名,元代地理志名著。原作者为都实,有汉文本及藏文本并附图说,今已不存。元世祖以论黄河之源者皆以汉代张骞、唐代刘元鼎之说为据,然2人皆未直抵其源而究其极,河源地属吐蕃等处,以都实曾3入吐蕃,兼通诸国语言,遂授为吐蕃等处招讨使,往测黄河源。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都实偕弟阔阔出西出河州(今甘肃临夏),历四月始抵河源,因就沿途考察著文绘图,归报朝廷,并别录藏文本,送帝师处报览。世祖加封都元帅以奖之。潘昂霄于延祐二年(1315),在阔阔出处得见都实原作,因据此撰《河源志》1卷并图其水系城传位置。元统元年(1333),昂霄子潘诩刊行问世。后朱思本据都氏藏文本译成汉文。《元史》据朱译都氏原作及潘氏撰述互相校注,收入地理志河源附录。此书有关黄河源各系水流湖泊、山川关隘、聚落道里及沿途经历等,均为当时实地考察之纪录,图文参考对比准确,对于我国古代沿黄河上游吐蕃等处广袤区域之水土考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 宜里布

    ?—1678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他塔喇氏。阿济格尼堪之子。初授兵部副理事官。顺治八年(1651),袭三等伯爵,兼管牛录,寻晋一等伯。擢刑部侍郎,调吏部,擢正白旗蒙古都统。康熙七年(1668),调满

  • 罗福苌

    1895—1921近代学者。字君楚。浙江上虞人。※罗振玉之子。幼通敏,10岁读父藏书,未冠博通法、德等国文字,继治东方诸国文字。首治梵文,并解读当时所出之数种西夏文献、碑刻,是中国最早解读西夏文字者。

  • 耶律阮

    919—951即辽世宗。辽朝第三代皇帝。947-951年在位。小字兀欲,又作隈欲、乌云。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孙,人皇王※耶律倍长子。史称其仪观丰伟,内宽外严,善骑射,乐施予,有众望。自幼备受辽太

  • 书库尔

    见“楚琥尔乌巴什”(2350页)。

  • 李造福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曾五使辽国:贞观四年(1104)六月,宋夏灵州川之役,夏败,奉命与田若水赴辽国求援。五年正月,复奉使如辽求援,请辽出兵伐宋。同年十二月,同田若水三使辽

  • 明代蒙古的贫民。亦作吗固。意为“坏人”、“劣等人”。是封建领主对部分贫民的蔑称。生活贫困,无力缴纳赋税(阿勒巴),为领主服劳役和兵役,受领主和上等平民(赛音库蒙)的歧视,社会地位低下。有的沦为领主的奴

  • 拉祜普

    部分拉祜族自称。“普”为“银”或“白”之意,故汉称“白拉祜”。分布在云南的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思茅、元江、墨江等广大区域。参见“拉祜族”(1370页)。

  • 朱泰萨

    明代东蒙古阿苏特部塔布囊(女婿)。一称大哥子。据传为明英宗子。据蒙文史籍《蒙古源流》等载,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为瓦刺所俘,交由阿苏特部领主阿里玛丞相(阿鲁台子)监护,配其女摩罗札嘎图,生朱泰

  • 风雨桥

    侗族特有的桥梁建筑形式。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多建在侗族村寨前后的河上。主要建于清末。呈长廊状,上覆瓦以避风雨,故名。一般长20—30米,宽3—4米,最长者达60—70米。为石墩木质结构,以大青石砌

  • 大军机

    清军机处的头等职官。“军机大臣”的俗称,亦称“枢臣”。雍正八年(1730,一说七年,亦说十年)设立军机处,调用亲近重臣辅佐皇帝综理军国大政,由满、汉大学士、六部尚书或侍郎、各省督抚等奉特旨应召入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