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地方“奉敕”修建永宁寺时立,碑高5.36尺,宽2.5尺。碑阳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的对译,各15行;碑共刻有汉、蒙、藏、女真4种文字。一为明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等再至其地重修永宁寺时立,高6.2尺,阔3.67尺。碑阳刻字30行,每行44字。两碑记录明朝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情况,略述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经过,介绍都司所辖地区和境内的民族及其生产、生活,载明明廷在黑龙江流域授官封爵、派兵戍守及当地各族人民贡“海青方物”,愿“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等。碑末署名的100多人中,既有明王朝的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也有瓦、木、铁、漆和妆塑等匠;有当地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它充分表明了明中央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物证。自17世纪以后,中外报导常介绍之。我国正确认识永宁寺碑并将其文拓下传于世的,是清末人曹廷杰。碑上的女真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直至20世纪初,两碑还一直屹立在原址,1904年,沙俄为永久霸占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将其运至海参崴博物馆隐藏。

猜你喜欢

  • 八旗义学

    童学名。清前期为普及一般旗人子弟教育,于八旗官学之外所增办的学堂。原为照顾无力延师及龄学童得以入学而设。康熙三十年(1691),以佐领为单位各创立一学,以称义学。雍正二年(1724),以八旗左右两翼各

  • 阿资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阿济卫。永乐五年(1407)正月,女真野人首领土成哈等来朝,与喜乐温河等11卫同时设立。有说清代吉林将军所辖有阿济庄,即黑龙江下游南岸原阿济屯为其所在。

  • 苗医

    苗族医药学简称。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与巫术脱离,但已接受汉医影响,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疗法和验方。初苗民生病多请巫师驱鬼。小病采用推拿、刮、纠、挤等民间疗法;大病请苗医开方采药治之,受汉文化影响,亦有各种验

  • 豁儿臣

    见“火儿赤”(392页)。

  • 栅城

    古地名。故址在今吉林省珲春县治附近,或指为珲春镇东15华里之八连城。今有人根据对珲春县境内的考古调查认为,高句骊时代的栅城,应是珲春县城东北26华里处之沙齐(一作萨其)城。《魏书》记高句骊辖境东至栅城

  • 忒耳迷

    见“呾蜜”(1388页)。

  • 镇海城

    即“称海城”(1882页)。

  •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契丹传》,《辽史》沿袭,然他载有异,该书“显祖纪”与“勿吉传”即将此部与※“匹絜”部合记为一“匹黎尔”部,《册府元龟》与《通典》记为“匹黎”。据契丹古老传

  • 刘乞归

    北魏大臣。匈奴独孤部人。北魏定州刺史※刘罗辰曾孙。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1)中,任中散大夫。献文帝(465—471年在位)末,为主客尚书。孝文帝(471—499年在位),署东雍州刺史,赐爵永安侯

  • 葛林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格林河卫。永乐七年(1409)正月,赐割林河等处女真万户宴。二月,葛林河等处女真首领秃里木等112人来朝。三月,与把城等10卫同时设立。在前苏联境内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