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武陵蛮

武陵蛮

又称※五溪蛮。汉至宋代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分布在武陵郡而得名。古※九黎、※三苗部落后裔,一说※槃瓠蛮后裔。分布在今湖南沅江流域、澧水流域和洞庭湖西北部以及与湖南相邻的黔、鄂、桂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泛称※蛮方、※荆蛮、南蛮。秦称※黔中蛮。汉光武帝时,其族民兴盛。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间,精夫※相单程据险攻县城,大败刘尚、※马援等汉军的进攻。后起义斗争,绵延不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澧中(今湖南澧县)、溇中(今湖南慈利、石门)诸蛮举兵。永元四年(92年),溇中、※澧中蛮※潭戎等起事。元初二至三年(115—116),充中、澧中、溇中、零陵诸族,因郡县徭税失平,攻城,杀长吏。永和元年(136),因汉顺帝增其租赋,引起武陵各族民众不满,澧中、溇中聚众2万余人围充城,攻夷道(今湖北宜都)。永寿三年(157),至中平三年(186),长沙、零陵和武陵诸蛮族时服时叛。三国时,蜀、吴政权在武陵地区对峙,时有争夺,形成拉锯状态。黄龙三年(231),武陵诸族聚集数万反吴。反赋役斗争连续不断。其民重祭祀、信巫鬼。以农耕为业,兼畜牧、狩猎。《汉书·地理志》云:“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瓜蠃蛤,食物常足”。其民已使用铁质农具和兵器。采炼朱砂、水银,纺织賨布、溪布或葛布以及※点蜡幔(蜡染)。称首领为※精夫、渠帅。各邑君长,皆赐有印绶。其民与今苗、土家、瑶、侗、仡佬、壮等族有渊源关系。

猜你喜欢

  • 段素隆

    ?—1041宋代云南大理国第八世国王。白族。大理人。※段素英孙,※段素廉侄。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一作天禧五年,1021),段素廉卒,因廉子已先卒(一说廉子阿统先已被废),廉孙段素真尚幼,遂即王位

  • 龙城

    ①匈奴人举行祭祀之处。又作茏城、龙庭。其地史载不详。《史记》索隐引崔浩语:“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匈奴俗,每岁有三龙祠,五月,大会于龙城,祭祖先、天地、鬼神,南单于附汉后,兼祀汉帝,同时

  • 阿兴喇嘛

    ?—1636明代至蒙古传教的第一位格鲁派(黄教)藏僧。本名锡喇布,藏文史籍作佐格阿升喇嘛,蒙文史籍又作阿哩克喇嘛。出身于安多地方的萨木鲁家族。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母近亲,故称阿兴喇嘛(意为舅喇嘛

  • 大清允

    渤海国宗王。一说为※大元义子。唐贞元十年(794)正月,率30余人赴唐朝贡,受唐封右卫将军同正,余皆拜官有差。

  • 乌兰察布岩画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地区发现岩画。在奇石林立岩石上刻有许多反映古代游牧人和狩猎人社会生活及其原始宗教活动的图像。多为野生动物、人面像、具有荒野风味的粗犷舞蹈等,画面形象性强,形态各异。据研究包括有古

  • 奚的部

    辽代部族名。辽代末年,女真大军压境,※耶律大石于保大四年(1124),自立为王,率众西走,在可敦城(今蒙古哈达桑东)召集该部等18部王众宣谕,誓复辽朝大业,得该部响应,18部共出精兵万余归大石统率,致

  • 蒲昌县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为西州交河郡5县之一。《梁史·诸夷》作白刀(应为力),为高昌46镇之一。《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西域传》作白棘。《南史·西域诸国》作白刃。《通典》称东镇城。《

  • 马蹄寺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200余华里的临松山下。因第九窟内有一马蹄印,据传为神马所踏故名。石窟群包括马蹄南寺、北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金塔寺

  • 木东

    1534—1579明代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字震阳,号文��,又号郁华。纳西族名阿目阿都。※木高长子。隆庆三年(1569),袭父土知府职。万历二年(1574),自备马匹方物

  • 罕哈

    见“喀尔喀万户”(2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