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族自称,一般释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谓为“草原人”等。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其他各县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等。人口141549人(1990)。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居黑龙江富裕县者通用汉语、蒙古语。其先民,汉时称“鬲昆”、“坚昆”;魏晋称“纥骨”、“契骨”;隋唐称“黠戛斯”;宋称“辖戛斯”;元明称“乞儿吉思”、“吉利吉思”;清称“布鲁特”。原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唐时受突厥统治。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黠戛斯首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亲至唐要求归属,唐以其地设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景龙四年(710),被东突厥征服。天宝三年(744),又属回纥汗国统治。开成五年(840),灭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拥众数十万,胜兵8万。疆域东至骨利干,南邻吐蕃,西连葛逻禄,曾占领安西北庭。和唐朝关系甚密,贡使不绝。13世纪,吉利吉思居住在阿浦水(今阿巴坎河)与玉须水(今乌鲁克木河)之间,受元朝统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设万户府。至元七年(1270),元朝派刘好礼任吉利吉思、谦州等五部断事官,采取措施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明代,乞儿吉思一度臣服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属部阿勒坦汗,后隶属于准噶尔。16至18世纪,沙俄侵占叶尼塞河上游乞儿吉思的大片土地,遭到其强烈反抗。后一部分被准噶尔强迁往西部天山伊塞克湖等地区。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助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之乱,分布于天山南北的东西布鲁特先后要求归附,少部分随准噶尔军被俘东迁至黑龙江一带。19世纪以来,积极参加反对英、俄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巡守边防,为捍卫祖国西北边疆作出贡献。1944—1949年,曾积极参加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和南疆的蒲犁革命。解放前,盛行游牧宗法封建制,部落组织和氏族观念浓厚,具有血缘关系的游牧群“阿寅勒”为部落基本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多信仰伊斯兰教,居富裕县者信奉喇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兼营农业,饲养管理和耕作方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解放后,进行了社会改革,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文化遗产丰富,能歌善舞,在人民中流传着各种形式的诗歌、音乐、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谜语和造型艺术。著名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的历史长卷,也是一部具有相当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口头文学。

猜你喜欢

  • 中山王胜

    见“中山王尚”(295页)。

  • 那阳

    明万历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崖州罗活峒人。黎族。万历四十年(1612)冬十一月,与那牙、那定等人在崖州罗活、抱由诸黎峒暗中聚众置械,号召黎人武装反抗官府欺压,附近黎人闻风而动,其势益炽。其率义军先克海

  • 大明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年号。931—937年,凡7年。

  • 乌古新

    见“兀慎”(107页)。

  • 内馆

    清官署名。隶属理藩院。设于东安门外御河桥侧。为供内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居住之所。内设稽察内馆监督1人,由六部保送司官由理藩院引见充补,一年一换,另额设大吏4人、小吏8人,每年十月初至次年二月三十日,专门

  • 源文宗

    见“源彪”(2404页)。

  • 栽岩议事

    苗族民间议事组织。也称埋岩议事。流行于贵州榕江及广西一些地区。苗语称“耶吉富襄”(意为“寨头栽岩议事”)。与※议榔组织相同。由一寨或数寨联合集议,制定出共同遵守的公约。将公约条款向寨众宣布后杀牛或猪分

  • 左江

    河流名。与右江流域同为壮族最集中的聚居区,故常以左、右江代表壮族地区。源于今广西靖西丽江,自靖西流入越南北境,复东流入广西龙州水口圩,在龙州上金纳明江后称左江,经龙州、崇左、扶绥,至邕宁宋村(亦称合江

  • 宇文泰

    505或507—556北魏、西魏大臣,北周尊基者。俗名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人。先祖为匈奴单于远属,后与鲜卑杂居,被推为主,遂鲜卑宇文氏。北魏安定侯宇文陵玄孙,宇文肱之子。轻财好施,喜结

  • 祭腾格尔

    祭天仪式。“腾格尔”(又作腾格里)为蒙古、达斡尔语音译,意为“天”或“长生的天”。此俗古已有之。早在蒙古国建立前,蒙古族先世即有“悬肉祭天”之仪。至元代,宫廷亦有“拜天之礼”,凡国有大事,每逢出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