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米族

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部分亦自称“拍米”,均为“白人”之意。史称“巴苴”。又有“富米”、“”、“”、“流流帕”、“密而伙”、“阿曼加”等他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29657人(1990年)。渊源于古氐羌人。其先民原居今甘、青一带,为游牧部落,后沿横断山脉逐渐南徙,过雅砻江、木里河,迁至川、滇边境地区。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13世纪后,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耕山种田,饲养牛马。时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1936年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和纳西族、彝族人民联合起义,攻破总管衙门,迫使土司、总管逃窜。1938年,又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再度起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口号。建国前,除宁蒗永宁等地尚处于封建领主制外,其余均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操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宁蒗、木里一带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多用于宗教经卷。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者。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旧时永胜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永宁等地还保留有母系家庭的残余。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经堂等。能歌善舞,遇节日必进行对歌。

猜你喜欢

  • 纳克什班底派

    伊斯兰教※苏菲派中的一个派别。14世纪时,巴哈丁(1317—1389),创于布哈拉。以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诵经文,在胸前划线,表示静化心灵,不狂热呼喊,与一般苏菲派有别。“纳克什班”意为“画”或“画家

  • 纳兰邦烈

    金朝将领。女真族。纳兰氏。泰和六年(1206)五月,为安国军节度副使,与同知蔡州防御使事抹撚史扢搭领精骑3千戍宿州。破宋将田俊迈2万骑兵的进攻,战斗中,中流矢。夜遣骑200出宋兵后突袭,宋兵阵乱,继以

  • 斯蒙木朗

    独龙语音译。即水冬瓜树地,是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主要耕地之一。独龙族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水冬瓜树较一般的树枝叶茂盛,砍烧后,灰烬多肥力大,可以连种3年庄稼。这种树生长快,可以缩短休耕时间2—3年。

  • 贡噶仁青事件

    明代西藏地区噶举派与格鲁派间之斗争。嘉靖五年(1526),直贡噶举派本勒贡噶仁青率工布和雪卡地区之武装力量,强行抢占在直贡和墨竹地区属于甘丹寺之谿卡(庄园)。十六年(1537),又率众进攻甘丹寺,遭到

  • 艾拉汗

    清代伊犁起义军首领。旧译婆鲁屋拉。维吾尔族。新疆伊犁人。千户长伊不拉音之子。同治三年(1864),参加伊犁维吾尔族、回族人民反清起义,被推举为义军“艾米尔” (军队首领)。五年(1866),举兵攻克伊

  • 建福

    北辽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年号。1122年,凡1年。

  • 阿尔沙瑚

    ?—1643清初将领。蒙古族。瓦三氏。初为察哈尔部林丹汗护卫。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兵败西行后,率所属40余户渡哈屯河归附后金,隶蒙古镶白旗,授游击世职。崇德三年(1638),随军征明,屡胜明兵

  • 析成鲋

    春秋后期赤狄反晋起义首领。周定王十三至十四年(前594—前593),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先后被晋景公击灭,部众大部并入晋,成为农奴或军卒。因不堪晋国的奴役,不断进行反抗。周敬王二十四年(晋定

  • 担歌

    明清时壮族男青年赠给情人的信物。流行于广西南丹及浔州府等地。在一条普通的扁担上,契刻着花鸟和用“方块壮字”写的“壮歌”歌词,然后涂上颜色,显得格外醒目而美观,故称。为男青年所制,赶歌圩时,随身携带,遇

  • 钦顺皇帝

    见“耶律李胡”(1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