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咕笳
古土族语音译,意为“问答”。土族传统山歌。流行于青海民和县赵木川一带,故又称“赵木川花儿”,亦称“阿呷哟”(土族语,意为“姐姐”)。形式有两句头、三句头和四句头,但其曲调只有三个乐句。唱时采用重复或加衬词的办法使之变成三句式。内容多以爱情为主。
古土族语音译,意为“问答”。土族传统山歌。流行于青海民和县赵木川一带,故又称“赵木川花儿”,亦称“阿呷哟”(土族语,意为“姐姐”)。形式有两句头、三句头和四句头,但其曲调只有三个乐句。唱时采用重复或加衬词的办法使之变成三句式。内容多以爱情为主。
即“长庆会盟碑”(370页)。
见“萧乐音奴”(2000页)。
见“积庆宫”(1881页)。
傣语音译,意为“贡物”。解放前云南傣族封建领主对辖区内被统治民族一种敲诈勒索方式。凡不同程度受傣族领主统治或控制的一些民族,如哈尼、布朗、拉祜、景颇等族,每年必须向傣族领主交纳一定数量的贡礼,上缴物品
汉代匈奴地区地名。即今蒙古国西北部的额布根山。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等与南匈奴联兵大破北匈奴于此,北单于遁走。
602—664唐代佛教著名高僧。汉族。俗姓陈,名祎。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10岁丧父,寄居于兄寺中生活。13岁出家,从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17岁起
见“拾骨葬”(1621页)。
见“李嗣源”(1043页)。
清代纳西族高僧。一作罗生。又名立相,俗姓和。云南丽江束河人。家道清贫,以编制竹器为业。后于福国寺出家为僧,进藏学经颇有成就。回丽江后,向滇、川之藏客富商募集资金,并得丽江府知府元展成捐助,于雍正五年(
海南岛五指山黎族一种古老乐器。制作简单,用长60—7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山竹制成,在一端边缘开一吹气孔作箫头,在上方正面一定距离开两个音孔,底端正面也开一个音孔。吹奏时将箫管向右侧横斜,箫头压着右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