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呼儿(尔)、土护家。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散居青海省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及甘肃省积石山、卓尼、永登等地。人口191 624人(1990)操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有的还懂藏语。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族源说法不一,有由古代吐谷浑后裔,融合部分藏、蒙古、羌、汉等族人形成;由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包括吐谷浑人)融合而成;由阴山白鞑靼于元明时吸收部分蒙古人形成;或源于沙陀突厥等。元初受担任官职的西宁州土族人首领统辖。明初,各地土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廷对归附的民族首领,分别封为土司,从此土族地区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治。明末,由西藏四世达赖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因之。1930年于其地设互助、民和二县。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推行保甲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军进攻西大通(今甘肃永登地区),斩决土司鲁允昌。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和三川地区发动的抗粮斗争。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因地而异,或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农牧兼营,后逐渐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但仍保留有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民和一带还有的信奉道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而异,实行火葬与土葬。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刺绣艳丽大方,别具一格。男穿长袍,胸前镶彩色图案,或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妇女穿彩布做成的花袖长衫。解放后,建立民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夏日阿旺程列嘉措

    1678—1739清代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出生于隆务寺昂��贡保家。从巴索济龙阿旺贡却尼玛前出家为僧。康熙三十六年(1697),赴西藏朝拜五世班禅罗桑益希和六世达赖仓央嘉

  • 席卜臣

    见“锡卜臣”(2363页)。

  • 庆陵壁画题字

    辽代契丹小字题字。早年考查辽※庆陵(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北)发现陵内壁画上不少契丹字题字,现集中起来,可辨识出50余字,为契丹文字宝贵资料。今壁画与题字原物已不见,仅存当年照片,甚为珍贵。

  • 万部华严经塔

    辽代佛塔。俗称白塔。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具体建筑年代史籍无载,亦无碑铭可考。《归绥县志》称,传辽圣宗时(982—1031年在位)建。一说辽道宗(1055—1101年在位)时崇尚佛教,各

  • 畬军

    畬族武装。又是畬民乡兵组织。宋末元初,畬族首领陈吊眼和许夫人统领福建漳州、汀州畬民“诸峒”武装进行抗元斗争,配合南宋将领张世杰围攻泉州,讨宋降元将领蒲寿庚。又配合黄华起义军重创元军,坚持抗元斗争10余

  • 久巴

    即“耶都”(1300页)。

  • 十六国疆域志

    书名。清洪亮吉(1746—1809)撰。16卷。书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刊于嘉庆二年(1797)。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并收入《洪北江全集》。本书记载了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的疆域,国各一卷,以州为

  • 沟里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都兰县东南部沟里藏族乡。东与兴海县以青根河为界,南接果洛州和玉树州,西邻香日德香加旗,北连日安藏族。为游牧部落。“沟里”藏语音译,意为“驼背人”,因最早部落头人为驼背者,故名。

  • 拉基语

    我国云南少数彝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南部金厂镇及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地区的曼优、曼蓬、曼邦等地。操拉基语的人口约有八九千人(国内使用

  • 衮必里克墨尔根

    见“吉囊”(6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