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鹘文

回鹘文

又称回纥文。因古代回鹘人广泛使用这种文字而得名。是公元9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亚及新疆等地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曾是金帐汗国、帖木耳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从15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鹘文逐渐被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所代替。回鹘文源出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是一种音素文字。字母的数目在不同时期不太相同,一般认为有18—22个字母。特点是:元音o与u、o与u、l与i在文字上不加区分,因而只用5个字母来表示8个元音;在辅音方面,b与p、k与g在文字上不加区分,s与、γ与h在多数文献中也不加区分。各字母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位置上一般都有不同的形式。早期回鹘文行款是从右向左横写,后期改为从左向右竖写。文中通常使用一点或两点作为标点符号,有时也用4个点的符号来表示段落。在字体上有木刻印刷体、写经体、楷书体和草体之分。回鹘文对周围其它民族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3世纪初在回鹘文字母的基础上有了回鹘式蒙古文。在最初的几百年间,它的笔画结构、基本拼写规律和书写体式都和回鹘文相似。16世纪末满族又从蒙古族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字,创制了满文。回鹘文文献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有不少有名的文学作品,如传世之作《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真理入门》、《古代吐鲁番民歌》和译作《两王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有些佛教文献也具有文学的特色,如译自古代焉耆语的《弥勒会见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剧本。宗教方面的以佛教内容的为多。回鹘人西迁以后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玄奖传》、《妙法莲花经》、《八阳神咒经》、《阿弥陀经》、《华严经》、《大云清雨经》等。还有一些是其它宗教的,如摩尼教的《摩尼教徒忏悔词》,景教的《福音书》、《圣乔治殉难记》,早期伊斯兰教的《圣徒传》、《升天记》等。用回鹘文书写的碑铭主要有乌兰浩木碑、高昌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酒泉文殊寺碑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书、历书、医学著作以及两种语言的对照词典等。从事回鹘文文献研究的主要有中国、德国、匈牙利、法国、原苏联、日本、土耳其、美国的学者。

猜你喜欢

  • 张承奉

    ?—914一作张奉。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人。※张议潮之孙。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被唐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天祐二年(905,一说三年),建西汉金山国,自号“西汉金山国白帝”、“圣文神武白帝”、“圣文神

  • 借作

    阿昌语音译,意为“好儿子”。旧时云南阿昌族地区对村社头人的称谓。原为农村公社时期村寨首领,由村社成员共同推举有办事能力和尽心尽力为村社成员服务的人担当,故名“好儿子”。主要职责是主持村社定期分配耕地,

  • 阿拉木苏

    兽皮套裤。鄂伦春语音译,亦作“阿木苏”、“阿木西”。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旧时鄂伦春族的传统下装。无裤裆,只有两条半截裤腿,不相连接。每条上下各缝有皮条,穿时,上端皮条系裤带上,下端皮

  • 允祉

    ?—1732清朝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圣祖※玄烨第三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父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奉命领镶红旗大营。三十七年,封诚郡王。次年,降贝勒。四十八年(1709),晋封诚亲王,奉命辑律

  • 阿怒

    部分怒族自称。参见“怒族”(1774页)。

  • 辖麦里部

    见“达密里部”(734页)。

  • 李流

    248—303西晋末年蜀地流民起义首领。字玄通。先世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賨人,后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号巴人。东羌猎将※李慕第四子,※李特之弟。少好学,善骑射,被晋东羌校尉何攀举为东羌

  • 康古鲁

    见“康古六”(2101页)。

  • 铺长

    参见“暖铺”(2356页)。

  • 喀尔喀右翼旗

    见“喀尔喀右翼部”(2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