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刚察部落

刚察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刚察县境内。东接海晏达如玉千户部落,南临青海湖,西连天峻县汪什代海千户部落,北至祁连县之默勒河、野牛沟。为游牧部落,逐水草,居帐幕。“刚察”藏语,意为“骨髓”。原住牧黄河以南达日尕云地方(今贵德县),自清雍正(1723—1735)年间罗卜藏丹津反清后,乘青海蒙古势衰之机,渡黄河北上,抢掠蒙古牲畜和牧地,曾与蒙古察罕诺门汗旗发生武装冲突,完得太等12名头人被西宁办事大臣诱杀。后尼贡巴寺喇嘛拉夫炭还俗归族,任首领,继续率部北迁。至道光三年(1823),陕甘总督长龄驱杀其已渡至河北散居于玛积雪山一带的部众,西宁办事大臣那彦成以“清汉奸、断粮茶”迫使余众返回黄河南,编定户口、限供粮茶。后该族仍渡河北迁,势愈甚,遍及青海湖,形成环海八族。咸丰六年(1856),清均分地界,赏千户、百户官职,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喇嘛拉夫炭被封为该部总千户,赐花翎顶戴蟒袍及千户官印。为该部第一代千户。后因护送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有功,西藏地方政府又赐以铜印,部务由总千户喇嘛拉夫炭和千户业布腾共管。为“环海八族”之一,内部又分若干小部落,百户协理各该小部事务。

猜你喜欢

  • 菊·弥旁绛央朗吉嘉措

    1846—1912清代藏族高僧。出生于德格达曲之亚曲丁穷地方。6岁随父与舅父学习写诵及计算,12岁入宁玛派寺院桑阿曲林为僧,18岁随舅父赴拉萨朝拜噶丹寺,后去霍扎喀曲等朝圣。返德格后以上师绛央钦则旺布

  • 阿史那伏念

    ?—681东突厥反唐首领之一。又作史伏念。阿史那氏。※颉利可汗从兄子。初居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永隆元年(680),阿史德温傅为唐军所败,阿史那泥熟匐可汗被杀后,复被迎立为可汗,与唐军对抗

  • 布顿佛教史

    书名。藏文佛学古典名著。又作《布敦佛教史》。全称《善逝教法源流大宝藏论》,别译称《佛教史大宝藏论》、《善逝教法史》、《布顿佛教史》等。布顿·仁钦朱(1290—1364)著。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

  • 勘马剌丁

    1239—1297元朝官员。亦名剌马丹。回回人。大名宣课提领迷儿阿里子。原居于阗(今新疆和田),元初随父入居中原。至元十三年(1276),监永州祁阳县(今湖南祁阳县),力阻元军杀县民,使13000余户

  • 粤风

    书名。瑶、壮、汉族民歌辑注。4卷。清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今绵阳市人,汉族)撰。为作者在粤西浔州(治今广西桂平县)督学时,闻浔江摸鱼歌受感动而采集之,后又收纳前任浔州推

  • 咸同起义

    清代贵州苗族大起义。因发生在咸丰五年至同治十二年(1855—1873)之间,史称“咸同起义”。参加起义苗民达百万之众,遍及贵州东、东南及中部150余州县,延续达18年之久,是清代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苗

  • 曹仁贵

    ?—920五代时河西军事首领。自称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后梁乾化四年(914),取代敦煌国天王※张承奉,并取消敦煌国称号。贞明三年(917),后梁改敦煌国为归义军,任归义军节度使。改善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 蒙古语族

    由原始共同蒙古语分化发展而形成为独立语言的一个语言群,与突厥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共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即蒙古语、达斡尔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

  • 阿塔爱马克

    见“阿塔”(1197页)。

  • 高欢

    496—547北魏、东魏大臣,北齐奠基者。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高谧仕魏官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累世居北边,为鲜卑化汉人,俗同鲜卑。一说其先为高丽人或鲜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