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余庆县

余庆县

县名。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少数民族杂居区。西晋初,分汉代且兰地置万寿县,为牂牁郡治所在地。隋以其县地扩大置牂牁县,为牂州郡治。唐划牂牁县沿江(今乌江)南岸地置建安县,仍为牂州治。乾符三年(876),以牂州白泥、余庆两土官为校尉,两土官所在地即今县地。宋时属思州地。元置余庆等处、寨坝垭黎焦溪等处、白泥等处长官司、皆属播州安抚司。至正二十年(1360),改余庆等处长官司为余庆州,白泥等处长官司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余庆长官司,白泥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嘉靖三十年(1551),别置走马坪寨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合余庆、白泥、走马坪置余庆县,始设流官,属平越军民府。今县属遵义地区东南边境,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接。

猜你喜欢

  • 昌平外志

    书名。清末麻兆庆纂修。6卷,约光绪十六年(1890)成书。兆庆(1835—1900),字余斋,别号巩华旧友、榆荫主人,昌平县贯市村(今属北京市)人。回族。早年在外省作军内幕僚,被保至后补训导。后归故里

  • 卡雀哇

    独龙语音译,意为“年节”。云南贡山独龙族人一年中唯一的节日。安排在冬腊月,无固定日期,由每个家族或村寨自由选择吉日,节期三五天不等。举行庆祝仪式之日,必须通知邻近村寨派人前来祝贺。当天,大家都穿上新衣

  • 阿哈玛特和卓

    见“玛哈图木·阿杂木”(955页)。

  • 乌鲁斯博罗特

    1482—约1509明代东示蒙古右翼济农(亲王)。又译五路士台吉、乌鲁斯拜琥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次子,※图鲁博罗特孪生兄弟,※满都海哈屯生。约正德四年(1509),被达延汗任命为右翼鄂尔多斯、土默

  • 尕勒莽

    相传为撒拉族最早的首领。蒙古国时期,与其弟阿合莽因反抗塞尔柱王朝(1055—1258)的压迫与歧视,率族人经撒马尔罕东迁来至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受蒙古国封为“达鲁花赤”(镇守官)。其子孙

  • 格根额尔德尼

    1865—?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的活佛,简称“格根”。六世罗布桑巴尔丹吉格梅特于咸丰十年(1860)圆寂后,经数年寻访,于同治四年(1865)他被确认为转世灵童,为伊拉古克散呼图

  • 赵式铭

    1872—1942近代白族爱国学者和诗人。字星海,号弢父,晚年自号僒翁。云南剑川县人。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及长,关心时事,敢于评论时弊。光绪二十年(1894),至昆明应乡试,因在试卷中放言时务,被贬入

  • 竹王

    夜郎国首领。始见《华阳国志》。传说有一女子浣于豚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剖竹见一男儿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雄长于夷濮中。以竹为姓,称竹王。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汉武帝

  • 反歌

    苗族民歌。多为揭露官吏、地主或商人剥削、欺压百姓及民众奋起反抗等内容。大都包括起义斗争经过或颂扬民族英雄等内容。如《张秀眉之歌》(又称《十八年反政》)、“九松之歌”、“吴八月之歌”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历

  • 阿拉腾鄂齐

    1882—?近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封克什克腾旗四等台吉。1915年为左翼参领。1925年任经棚县警察署长。1930年以昭乌达盟代表身份参加南京蒙古会议,任蒙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