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彻满洲

伊彻满洲

清代满族两大部分之一的别称。又称新满洲。清代满族分为“佛满洲”与“伊彻满洲”两种。“佛”满语意为“旧”;“伊彻”意为“新”,指新编入八旗者。与佛满洲有诸多区别:佛满洲随努尔哈赤、皇太极起兵,编旗较早,清军入关前随同作战者较多,伊彻满洲编旗较晚,随同作战者较少,且社会发展较慢,入旗多以穆昆达、阿喇哈、嗄山达、法喇哈达统领,“同姓者居多”,不如佛满洲佐领下“姓氏繁多”。居地偏北,多分布在虎尔哈、瓦尔喀等“野人女真”境内;而佛满洲居地偏南。伊彻满洲不断南迁,渐融入佛满洲中,其内杂有库雅喇、赫哲、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北方各族。习俗与佛满洲亦有差异,更多的保持原始状况。顺治、康熙以前,仅迁到盛京编佐隶旗者有此称。后凡黑龙江南北,松花江、乌苏里江直至海滨,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人众,无论编佐与否,亦有此称。

猜你喜欢

  • 猷吞

    即“由屯”(564页)。

  • 阿鲁盌斡鲁朵

    见“永昌宫”(636页)。

  • 速不台

    1176—1248蒙古国大将。又译雪不台、速别额台,速不䚟等。兀良哈氏。哈班次子。骁勇善骑射,享“把阿秃儿”(勇士)称号。与铁木真(成吉思汗)五代世交。初以质子侍铁木真,任百户长。宋嘉泰

  • 东

    《后汉书》等《传》中“”的别称。因来源于先秦北方貊族,古籍常单称“”;为避与先秦文献中的“”混淆,故有是称。名称含义,当

  • 阿尔根部

    哈萨克族部落名。清代汉籍称“阿尔斡”,中玉兹(左部哈萨克)主体部落。多数学者认为,该部系拔悉密和葛逻禄人融合组成。18世纪时,分布于七河流域西、北地区。一度附属于准噶尔。乾隆二十二年(1757),随阿

  • 希利垔

    南北朝时期柔然国相和学者。西域人。约南朝宋代(420—479)后期在柔然任事。柔然前期,国政疏简,不识文书,刻木记事。自五世纪初社仑建立柔然汗国以后,不断与北魏、南朝及西域交往,学习各族文化,渐知书契

  • 勐阿土把总

    明清云南车里宣慰使司辖下傣族土职。明宣德间(1426—1435),刀嵩食邑于勐阿。成化六年(1470),勐遮先钪亮派子刀暹阇屯垦于此。传至叭古,于雍正七年(1729)因随征有功,授土把总职。传至召捧翁

  • 土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入土安葬。是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丧葬形式。迄今中国最早的土葬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晚期遗存。新石器时代土葬已相当盛行。在许多民族地区有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

  • 恰克拉

    明代东海女真的一支。又作恰拉、奇雅喀喇、恰喀尔、乌德赫、乌得挨、乌德盖。乌德赫,满语意为“林中人”。居今乌苏里江以东科尔玛河、斯维特拉亚河、萨马尔加河、伊瞒河、瓦卡河、毕金河、霍尔河等诸河沿岸。以渔猎

  • 毛割石

    即“蒙古”(2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