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宁回族大寺

伊宁回族大寺

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寺。原名宁固寺。又称凤凰寺、金顶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十六年增建,以后又多次修缮。原有面积6千多平方米,现存3千多平方米。为我国传统砖木结构和阿拉伯装饰结合的建筑形式,颇似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由宣礼楼、大殿、经堂组成。院中小溪回绕、原有鱼池、玉带桥,现仅存遗址。宣礼楼为三层亭楼形式,两旁有垂花门;礼拜殿平而成凸形,分三层,四周围廊,殿面阔七开间,深达40米,由两个卷棚顶和一个歇山顶并列组成,后部是四层八角攒形式。内部为穹窿结构窗,整个大殿可容千余人礼拜,窑殿及门扇均雕刻以阿拉伯文《清真言》等经文及彩绘,造型优美。以中国古典式建筑为基础,充分运用新疆建筑材料之特性,出檐大,屋面坡度起翘高,檐下桃坊、替拱等作法,颇有特色。吻兽、套兽等,均为透空琉璃,利于防风。

猜你喜欢

  • 大和钧

    渤海国宗王。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礼部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天授八年,925)九月,与司政大元钧等率渤海民百户亡命高丽。次年一月,渤海国亡(一说在国亡后始投高丽)。

  • 马存一

    1811—1900清末书画家。字含三,别号金波。安徽省太和县城关人。回族。幼家贫,与举业无缘,遂自力专攻书画,勤奋自成。善写花卉,尤工竹石。其画作熔传统、生活、民间绘画之技法为一体,创为新格,笔法质朴

  • 银角

    苗族妇女头饰。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银制,形似水牛角,中空,重达2斤,外刻双龙抢宝。上雕花纹,通常戴在帽子上,并与银牌等饰物配用。角尖上有时缀有几撮羽毛。一般在盛大节日或婚嫁时戴之。相传采用牛角形式是

  • 宸垣识略

    书名。吴长元编著。16卷。该书记载北京史地沿革及名胜古迹,有八旗各佐领驻地、亲王以至贝子公侯府邸所在及逸闻掌故,对研究满族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光绪二年(1876)刻本及196

  •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671页)。

  • 莪昌

    即“峨昌”见(1866页)。

  • 委正

    见“威正打儿汗台吉”(1619页)。

  • 楼日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所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每楼日土地撒播种子1斗8升5合至3斗。租种一楼日的土地,交纳地赋1斗5升。

  • 元武宗实录

    书名。元官修。50卷。起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迄至大四年(1311)正月。附《事目》7卷,《制诰录》3卷。翰林学士程钜夫、元明善、杨载等人负责撰修。始修年月不详。《元史·程钜夫传》有钜夫曾于皇庆

  • 斡脱户

    元代户类之一。斡脱,突厥语ortaq音译,意为“同僚”、“伙伴”,转意为“商人”。蒙元时,西域商人投靠蒙古大汗、诸王、后妃、公主等经营商业,放债营利,凭借政治势力,享受免役等特权。多结队而行,自称“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