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仙人柱

仙人柱

旧时鄂伦春人的一种原始住房。鄂伦春语音译。亦作“斜仁柱”。“仙人”意为“木杆”,“”是“房子”的意思。俗称“撮罗子”,毕拉尔路鄂伦春人称※“楚伦安嘎”(尖房子)。流行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为游猎鄂伦春人和使用驯鹿鄂温克人过去的传统住房。一般以少则八九根,多则数十根长约5米,直径5厘米的桦树或松树、柳树杆搭成,圆锥形,大小以家庭人口、季节而定,通常夏季住的比秋季的大。建造程序:先斜立两根带杈的树干,再搭上6根(有的只用两根)木杆,构成主架,上端套柳条圈,然后将20余根一般木杆搭上,即成框架。冬季底部用狍皮覆盖,上部以芦苇帘作围子;夏天多用桦树皮;民国时期有少数户改用棉围子。每块覆盖物成扇形,四角顶带相互扎结和系于木杆上。顶端留一尺多不覆盖,作出烟孔,下雪天用一块皮子遮上,但不遮严。砍树干、割芦苇、扒桦皮由男子承担,覆盖物的加工、缝制由妇女做。搭时,只需两三人,一小时左右可搭成。门朝东南或西南,也有向正南或正东的。冬挂皮门帘,夏挂布帘。内部结构:进门正面和左右两侧以木头隔成三块,分别称“玛鲁”和“奥路”,中间空处置火堆,作烧饭、取暖之用。“玛路”右角上高一米处挂“博如坎”(神偶),下是男客人和男主人的坐席,为家中未婚男子和小孩的卧铺,禁止妇女至其上。两侧“奥路”,右为老年夫妇或姑娘们的居处,左为年轻夫妇的铺位。人口超过此限的户,则另搭一座。每户“仙人柱”后都有一棵小树,挂有数个桦皮盒,供奉各种“博如坎”,妇女不得至其处。每个※乌力楞(家族公社,三四家至20余家不等)的仙人柱成一字形或弧形排列,不能一前一后,有的地区也不能成弧形。20世纪50年代定居后消失。赫哲族旧时也有这种住所,称※撮罗昂库。

猜你喜欢

  • 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乾隆年间贵州东南部苗民起义。为反抗清廷的军事强制和武力镇压,雍正十二年(1734),古州苗民包利欲行暴动,遭逮捕,经斗争获释。十三年二月,因地方官吏以征粮为名大肆敲榨,古州(今贵州榕江、黎平、从

  • 龙海基

    宋代云南开化府哈尼族首领。原为六诏山区维摩、强现、王弄三部中强现部首领。“素为诸夷所服”,该部在六诏山各大小部、寨中最为强盛,统领各部、寨。宋皇祐时(1049—1054),以向导狄青部将杨文广追击侬智

  • 延寿

    高昌国王麹文泰年号。624—640年,凡17年。

  • 忠建长官司

    见“忠建宣抚司”(1414页)。

  • 珠固部落

    藏族部落名,又作温珠固族。在青海省北门源县城东,东界甘肃天祝县,南至浩门河以南之卡素峡、多哇沟与互助县为界,西临仙米部落、北界甘肃省,有今门源县珠固乡全境。包括珠固义他、瓦查、录本科、旺加本、卫寿五小

  • 思果迷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果迷卜咂族。洪武十三年(1380),归顺明廷。属西宁卫管辖,其地在今青海贵德南。其族分上、下2族。岁输马约50匹。盈缩不齐,时或不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兵备刘敏宽前往其地招

  • 沙瓦卡

    傣语音译,傣族对“小乘佛教”的称谓。宗教界又称为“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之上座部。公元前3世纪传入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经中南半岛传入中国,主要为傣族所信奉。与傣族相邻的

  • 沃衍

    见“耶律资忠”(1319页)。

  • 代北

    ①泛指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即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两晋时为拓跋鲜卑主要活动地区。东汉末,拓跋部从漠北南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封拓跋猗卢为代王

  • 杨承颠

    ? —约652唐代南宁州大勃弄暴动首领。大勃弄(今云南下关以南地区)人。永徽(650—655)初,起事,署将帅,攻麻州(今云南宣威)。与罗仵侯山首领秃磨蒲、大鬼主都干以及周近水大首领俭弥于、鬼主董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