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国犹太人

中国犹太人

古代移居中国犹太人的总称。元代汉籍称“术忽”或“主鹘”。阿拉伯语“犹太人”音译。因宗教、习俗与回回人相近,入寺时须用蓝布缠头,清代史籍又称之为“蓝帽回回”。从19世纪在开封发现的犹太碑文推测,其徙居中国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始于汉代,与当时的丝绸贸易有关。也有人认为始于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从移居开封犹太人判断,约公元前即已离开本土,后进入中国,故其众不知“犹太人”名称,而自称“一赐乐业”(“以色列”之音译),信仰“一赐乐业”教,以《摩西五经》为圣书,只遵奉《旧约》首5卷的《道经》、或《正经》。平时也行沐浴斋戒,每天早、午、晚三次。礼拜时面向西方圣地,脱鞋,戴蓝帽,妇女不戴头巾,由“掌教”会诵《五经》。礼拜寺内设有祖堂,祭祀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等人;还设有皇帝“万岁牌”。每七日于安息日(星期六)行斋戒,停止一切活动。尊崇孔子,每年春、秋二季至孔庙祭祀。伦理思想与儒教大都相近。清代以前,南京、北京、杭州、扬州、宁夏、苏州、泉州等地,都有其分布,但数量估计不多。人口最集中的主要是开封,初有73姓(一说70姓),500余户,约2500人。至清代,人数锐减至1000人左右,后因寺毁丧失宗教信仰,有的同化于回族,有的同化于汉族。

猜你喜欢

  • 纳克什班底派

    伊斯兰教※苏菲派中的一个派别。14世纪时,巴哈丁(1317—1389),创于布哈拉。以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诵经文,在胸前划线,表示静化心灵,不狂热呼喊,与一般苏菲派有别。“纳克什班”意为“画”或“画家

  • 盐井

    地名。位于澜沧江东西岸。因有盐泉百余,故名。东界巴安、南连云南阿墩,西接杂瑜,北临宁静界。旧归乍丫呼图克图管辖,历以毕吐小河为藏界。光绪三十三年(1907),盐井河西腊翁寺喇嘛举兵反清,被平定,后改流

  • 尹湛纳希

    1837—1892清末文学家。汉姓宝,名衡山,字润亭,乳名哈斯朝鲁。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北票下府乡)人。蒙古族。协理台吉※旺钦巴勒第七子,人称“七哥儿”。出身贵族世家。幼年从塾师学蒙、汉、

  • 王仁俊

    1866—1914清末考据学家。字捍郑,一字感莼。江苏吴县人。幼喜治经,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官居吏部主事,于上海创建实学报馆。后赴日本考察学务。三十三年(1907),调任学部图书

  • 永宁

    后赵新兴王石祗年号。350—351年,凡2年。

  • 木骨闾

    古代北方民族柔然的始祖。东胡后裔。幼年时被鲜卑拓跋力微(220—277年在位)部贵族掳获,充当奴隶。因首秃,又忘其本姓名,被主人取名为“木骨闾”(鲜卑语)。成年后,免奴为骑卒。至拓跋猗卢(307—31

  • 中俄改订条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中俄伊犁条约》、《圣彼得堡条约》。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廷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问题,崇厚在俄国胁迫下,与俄国签订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舆

  • 扎撒扎木彦

    1886—1957蒙古语音译,又译“札撒黑”、“札萨”。《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即“法令”、“法律”之意。宋嘉泰二年(1202),蒙古部始有扎撒。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渐趋完善

  • 永安长公主

    1634—1692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太宗※皇太极第八女,孝端文皇后生。初封固伦公主。顺治二年(1645)四月,下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子巴雅斯护朗。十四年(1657),封固伦长公主。十六年(165

  • 应历

    辽穆宗天顺皇帝耶律璟年号。951—969年,凡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