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塔界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名《中俄科布多界约》。1883年8月12日(清光绪九年七月初十),伊犁参赞大臣升泰和俄国鄂木斯克军区参谋长巴布科夫签订。共5款。根据《中俄伊犁界约》的原则规定,具体划定自赛哩乌兰岭(萨乌尔岭)到阿克哈巴河源的中俄边界线,线以东以南属中国、以西以北属俄国。同年9月4日和9月13日,又签订了《科布多新界牌博记》、《塔尔巴哈台北段牌博记》作为此约的补充。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名《中俄科布多界约》。1883年8月12日(清光绪九年七月初十),伊犁参赞大臣升泰和俄国鄂木斯克军区参谋长巴布科夫签订。共5款。根据《中俄伊犁界约》的原则规定,具体划定自赛哩乌兰岭(萨乌尔岭)到阿克哈巴河源的中俄边界线,线以东以南属中国、以西以北属俄国。同年9月4日和9月13日,又签订了《科布多新界牌博记》、《塔尔巴哈台北段牌博记》作为此约的补充。
古地名。东晋末高句骊据有辽东地区后,以故辽东郡治襄平城在辽水(今辽河)东改名。故址为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隋炀帝征高句骊曾进围此城。唐太宗为攻此城,曾与士卒同运石“填堑”。攻克后,城内有户4万,以其地为
元末明初土族官员,东府第一代李土司。青海西宁人。先世自称为西域沙陀突厥李克用之后。元末任西宁州同知。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都指挥忠显校尉,经略河湟,后进西宁卫指挥佥事,升指挥使。受命招抚各部族
简称蒙藏学校,亦称蒙藏学堂。1913年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在清代咸安宫三学及理藩部蒙古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建立。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培养训练蒙、藏等民族人员的学校,先后隶属于蒙藏院和蒙藏委员会。校址在北京
古关隘名。亦名“炎关”,以通炎热之地得名。位于广西兴安县城约17里处。为湘楚进入岭南百越、瓯骆地之要冲。关东面为狮子山,西面为凤凰山,两山石壁相望,中为通道,势极险要。又有一道长约10丈、高1.5丈的
见“吕纂”(776页)。
西域古国名。王治内咄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东与车师后城长,西与卑陆,北与匈奴为邻。西汉武帝(前141 —前87年在位)时有户190,口1400余,胜兵300余。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左右都尉、译长各1
清代八旗组织中旗直辖单位的名称。满语音译,汉译参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创建八旗组织时规定,每固山(满语音译,“旗分”之意)下辖5甲喇,每甲喇下辖5牛录(汉译佐领)。随着八旗成员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夏历正月十五日,“都人士女倾城而出……散至诸桥,往来达夜不绝,谓之踏桥”。又据李朝金迈淳《洌阳岁时记
古地方政区名。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初领朝鲜(依郭县,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在平壤市)等11县,始元五年(前82),因罢临屯、真番二郡,玄菟郡西徙,真番之含资等7县,临屯、玄菟
见“塔喇海台吉”(2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