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鸿胪卿

鸿胪卿

官名。晋、南朝宋时为大鸿胪的别称。梁、陈由大鸿胪改名,有丞,掌朝会时赞导礼仪。梁九班,陈三品、中二千石。北齐置为鸿胪寺长官,三品。历朝沿置,亦称“鸿胪寺卿”。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因之。唐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同文正卿、司宾卿,寻各复旧。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寺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四品。南宋随寺省。辽朝为南面朝官。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改殿庭仪礼司正置,正四品。清朝置满、汉各一员,初定满员从三品,汉员正四品,顺治十六年(1659)改皆正四品。其上又置管理寺事大臣,由礼部满尚书兼任。光绪(1875—1908)中随寺省。参见“鸿胪寺”。


官名,即大鸿胪长官,汉置,掌归降的少数民族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后汉书·百官二·大鸿胪》,参看“鸿胪”条。

猜你喜欢

  • 率府

    官署名。唐朝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司御卫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监门率、左右内率置府,号太子十率府,各置率一员、副率一员或二员,并有长史、录事参军事、仓兵(胄)曹参军及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或监

  • 彰愍宫汉人行宫都部署司

    即“彰愍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 司录参军事

    官名。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京兆府录事参军事置。其后西都、东都、北都三都及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六府并置,各二员,正七品上。掌符印,参议府政得失。宋朝诸府置,掌府衙庶务,户婚诉讼,通书

  • 右侍率

    官名。即太子右卫率,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复名右卫率。

  • 左右宫伯中大夫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宫正掌管王宫的戒令、纠禁;宫伯掌王宫的士庶子。北周综此二职,于天官府置左右宫伯中大夫,正五命。其职掌据《隋书·礼仪志》

  • 天辟

    皇帝的称谓。《汉书·五行志》:“天子曰天辟。”

  • 马厂统辖总管

    官名。又称统辖两翼牧厂总管。清朝太仆寺所属各马厂之总管。顺治元年(1644)初设立太仆寺时,分左、右两翼马厂,至乾隆十三年(1748),设统辖总管处,置统辖总管一员,或特简,或以察哈尔都统兼管。掌统理

  • 厢公

    官名。南朝梁时侯景置。《梁书·简文帝本纪》: “侯景遣卫尉彭㑺、 厢公王僧贵入殿, 废太宗为晋安王,幽于永福省。”

  • 明进将军

    参见“十明将军”。

  • 四方馆典护

    官名。隋置,掌保卫外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