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副将
官名。北魏置,镇的副长官,佐镇将掌镇务。重要之镇置都副将,职掌同,而品秩在其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未载其品秩。
官名。北魏置,《历代职官简释》:“北魏沿北边置六镇,其统辖军民者称镇将,次一级称镇副将,亦有称镇大将者。后又有镇城都督、防城都督之称,其制度不详于史,盖在当时亦为临时措置,无一定编制。”
官名。北魏置,镇的副长官,佐镇将掌镇务。重要之镇置都副将,职掌同,而品秩在其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未载其品秩。
官名。北魏置,《历代职官简释》:“北魏沿北边置六镇,其统辖军民者称镇将,次一级称镇副将,亦有称镇大将者。后又有镇城都督、防城都督之称,其制度不详于史,盖在当时亦为临时措置,无一定编制。”
官名。西汉置,见“王国卫尉”。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掌国内道士、道观事务,下设司玄下士以佐其职。
官名。北魏置。内廷派驻在外都曹监察政务的官员。《魏书· 吕洛拔传》“后(吕)文祖以旧语译注《皇诰》,辞义通辩,超授阳平大守。未拜,转为外都曹奏事中散。”
官名。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于太史局置,员二人,从八品下,掌知更鼓漏刻。肃宗乾元元年(758)加号五官挈壶正,置五人,正八品上。宋初沿置,隶司天监。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隶秘书省
官署名。明朝置为竹木税收机构,以所收供营缮之费。隶工部。成化七年(1471)始置,于芜湖、沙市、杭州等地。后南京之龙江、大胜港、卢沟桥、通州、白河口等地亦置。计有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龙江(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属吏部,掌官员名册。南宋因之。
武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据《左传》记载,晋于武公元年(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始置一军,晋献公十六年(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 扩为上下二军。《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其年“晋始作三军”,疏: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油漆房屋等建筑物及用具等。
官名。北魏置。是皇帝左、右的侍卫。《南齐书·魏虏传》:“(咸阳王元憘谋反,宣武帝元恪)遣直卫三郎兵讨憘,执杀之。”
官名。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正三品。三十二年裁。改设驻汉城总领事。三十三年,设元山领事。宣统三年(1911)设新义州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