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筵

经筵

儒臣向皇帝讲授经史之制度。汉成帝时,曾召郑宽中、张禹朝夕至金华殿,讲说《尚书》、《论语》。北魏孝武帝复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命儒臣讲《孝经》、《礼记》、《大戴礼》。至宋朝始成定制。宋太宗曾以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真宗时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仁宗时又设崇政殿说书。皆掌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自二月至端午日、八月至长至日,逢单日入侍迩英阁,轮流讲读。英宗命司马光编集历代君臣事迹,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每开经筵,常令进读。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但以侍从以上兼侍读、侍讲。南宋时,侍读、侍讲多以台谏官兼任。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置奎章阁学士院,设大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官。掌进读经史,考历代帝王之治。顺帝时废。明初令文学侍从之士进讲经史,无定日,定所。英宗正统元年(1436)定制,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开经筵于文华殿,寒暑暂免。其仪式极为隆重,勋臣一人知经筵,内阁大学士成知、或同知,六部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侍班,由翰林院、春坊之官及国子监祭酒进讲。中叶以后,皇帝常借故不到,遂形同虚设。清朝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 讲官,满、汉各二人。掌进读讲章,敷陈训典。


天子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汉宣帝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唐玄宗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院,选耆儒日一人侍读,并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士;宋朝始称经筵,每年二月到端午日,八月至冬至日,逢单日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元明清三代沿承此制,但讲期不一。参看“经筵讲官”条。

猜你喜欢

  • 锻工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金中大夫锻工上士属官,正一命。

  • 左关师

    官名。战国齐置。掌左关量器标准政令的官长。 《陈纯釜铭》: “命左关师发敕囗左关之釜, 节于廪釜。”

  • 王郎中

    王国郎中,属郎中令,俸二百石,没固定人数,掌宿卫。见《后汉书·百官志》。

  • 国防部军法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于参谋总长,掌管全军军法检查、审理以及管狱等业务。设局长一人,中将级;副局长一人,少将级;局内分设二处,处下设科。处长、副处长均为少将或上校级,科长为上校级。

  • 司簿

    官名。隋炀帝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司之一。员二人,从六品。属尚宫局,掌宫人名簿、廪赐。唐朝改正六品。宋、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 后归其职于宦官。女官名。唐明皆置,属尚宫局。掌宫人名

  • 竹工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卉下大夫竹工中士佐官,正一命。

  • 王国典祀令

    官名。晋始置,掌祭祀之事。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北齐沿置。

  • 理藩院各司员外郎

    官名。清代理藩院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清吏司各以员外郎为佐官。参见旗籍等六清吏司条。

  • 亲事府

    官署名。唐初秦王、齐王府置,分左、右,各有统军一员,并有长史、录事及兵铠曹参军、别将、库直等; 太宗贞观(627—649)中诸王府所置,不分左右,各有典军二员、副典军二员。皆掌守卫、陪从,统亲事亲兵兼

  • 四时选

    见“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