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旅帅

旅帅

官名。① 《周礼》夏官之属。为一旅之长,下大夫爵。郑玄注: “旅一党”,“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乡以下德任者使兼管焉。”孙诒让正义引江永说:“党出五百人为旅,旅帅下大夫,即党正也。”参见“党正”。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十二卫改帅都督为旅帅,为一旅之长。唐朝三卫中郎将府置,每校尉有旅帅二人,从六品上; 率府为正七品下。折冲府每府十人,从八品上。宋朝官制中有旅帅一职,然只存其名而不除授。③太平天国军中与地方之职官,起义之初仿古制设。军队编制,基层为两,四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每旅设旅帅一人,以前、后、左、右、中五营编号。如左八军右营师帅中营旅帅、中十军左营师帅后营旅帅等。下辖卒长五人,两司马二十人,伍长一百人,伍卒四百人,共五百二十五人。另有“职同旅帅”,数不可考。地方建制,以五百二十六家(一说五百家)为一旅,设旅帅一人为乡官。由地方推举,专司一旅之民事、赋役和征兵之事。下属与军中相同,然不如军中位尊。


官名。1、周设此官。周代军制,五百人为一旅,其统帅为旅帅。《周礼·夏官·司马》:“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2、隋炀帝改帅都督为旅帅。见《隋书·百官下·十二卫》。

猜你喜欢

  • 别火丞

    官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初置,属大鸿胪,为别火令副职。官名,为别火令之副,佐令掌狱中改火事。参看“别火令”条。

  • 大军司马

    官名。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532)置,掌出征军务。以使持节、都督瑕丘诸军事、安北将军、兖州刺史羊侃为之,随太尉元法僧北讨。权任甚重。军还,罢。

  • 判仓部司

    官名。北宋前期置,见“仓部司”。

  • 津吏

    官名。春秋时吴国置。掌理渡口。官名。掌管渡口桥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椒丘訢)过淮津,欲饮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列女传·辩通·赵津女娟传》:“初,简子南击楚,与律吏期;简子至,津吏醉卧

  • 凡吏

    泛指平凡一般之吏。《汉书·尹赏传》:“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

  • 殷绍嘉公

    东汉对殷(商)后孔安的封号,后又改封为宋公。《后汉书·百官志五》:“卫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十三年,改常为卫公,安为宋公,以为汉宾。在三公上。”

  • 刑名师爷

    参见“师爷”。清代州县掌管刑事审判案卷的幕友称刑名师爷。

  • 参议院财政股审查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参议院的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理事各一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二十五人,七年(公元1918年)为十五人。掌审查财政事项。

  • 正议校尉

    官名。东汉末孙策置。以张纮任之,与长史张昭并参谋议,地位很高,常一人随孙策征伐,一人主持留守事务。见《三国志·张纮传》。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参谋议,或随军征伐,或主持留守事务。《三国志·吴书·张紘

  • 保引

    官制用语。宋朝官员依恩例担保引荐亲属充任内外各司差遣,系名簿籍,等侍考试或超补,称保引。与州、县通常差补不同。宋铨选制度中的一类规定。凡由官员依恩例担保引见亲属,均先在主管铨选官员的簿籍上登记,等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