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校尉府
官署名。南北朝时代,州有少数民族者,刺史除带将军置军府外,又带护蛮校尉等名号,置校尉府。如会稽、丹阳、吴郡、吴兴、琅邪、高阳、宣城、东阳、江夏、竟陵、巴东、建平、武陵、广兴等郡都是如此。其刺史的僚佐共有三系:一是承汉而来自辟的佐吏即州吏一系;二是长史、司马、诸曹参军事等军府僚佐一系;三是蛮府属吏一系。南朝宋时爨龙颜为宁州刺史,加龙骧将军,领镇蛮校尉,其镇蛮府所属有长史、司马、蛮府功曹、主簿及录事参军、诸曹参军等职。见《金石萃编》一《宋宁州刺史爨龙颜碑阴》。
官署名。南北朝时代,州有少数民族者,刺史除带将军置军府外,又带护蛮校尉等名号,置校尉府。如会稽、丹阳、吴郡、吴兴、琅邪、高阳、宣城、东阳、江夏、竟陵、巴东、建平、武陵、广兴等郡都是如此。其刺史的僚佐共有三系:一是承汉而来自辟的佐吏即州吏一系;二是长史、司马、诸曹参军事等军府僚佐一系;三是蛮府属吏一系。南朝宋时爨龙颜为宁州刺史,加龙骧将军,领镇蛮校尉,其镇蛮府所属有长史、司马、蛮府功曹、主簿及录事参军、诸曹参军等职。见《金石萃编》一《宋宁州刺史爨龙颜碑阴》。
“都录事”省称。
官名。西汉文帝始置,员二人,或增为三人,秩千石。丞相府幕僚之长,协助丞相署理相府诸曹,监领府事,并可出席朝议,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奉诏干预地方事务等。哀帝至东汉改名大司徒长史、司徒长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华民国时设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行政最高长官。北洋政府时期国家元首的名称之一。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长。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与
官名。北齐置,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从七品。
官名。周朝置。掌祭祀祝祷的官员。《逸周书·尝麦》: “少祝导王,亚祝迎王,降阶即假于大宗、少宗”。
官名。即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或“宪”。北宋太祖开宝五年(972),遣常参官分往诸路,相度田土苗稼,点检采访公事。九年,复遣朝臣至江南道采访。太宗端拱元年(988),改于诸路转运司置提点刑狱,掌本路司
北洋政府军制除陆军官佐之外,陆军中另有军需、测量、军医、司药、兽医、军乐等各类事务官和技术官,其军衔自中将至准尉,合称陆军同等官。
官名。即“右尚丞”。
清朝兵部武选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官名,东汉置,为少府属官,掌监别作。《后汉书·百官三》:“章和以下,中官稍广,加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皆六百石,宦者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