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

官署名,亦为政区名。明置,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于辽东北部置三万卫,管辖兀者、乞列迷、女真地区,以千户侯史家奴为指挥佥事。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来朝,又置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下设经历一人;次年奴儿干地方首领巴刺答哈来朝,置奴儿干卫,以巴喇答哈为指挥同知;此后年年增设,至七年(公元1409年)止,已设立一百二十八卫,加上明初设置的兀良哈三卫,共有一百三十一卫。遂于此年闰四月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州为都指挥佥事,统属其众。同年六月又于都司之下置经历司经历,以刘兴为之。都司建立后,所辖卫所又续有所增,到万历时,包括兀良哈三卫在内,共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地面七,站七,寨一。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特林,其辖地西起贝加尔湖(斡难卫),东至小海(鄂霍次克海),东邻辽东都司,北濒白令海及勘察加海。其最北野人部一支常自濒白令海的楚科奇米岛及勘察加半岛到特林进贡、受封。明制除内地十三布政使司之外,不设州县。奴儿干都司是明代在东北设置的行政、司法、军事三者合一的最高地方统治机构,在行政方面,管理居民,征收赋税;在司法方面,执行明朝廷的法令;在军事方面,听从调发、戍守和从征。

猜你喜欢

  • 北京留守

    官名。北宋陪都北京留守司长官,员一人,以知府兼任,掌守卫、弹压之事及钱谷、兵民之政。金朝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于北京留守司设,为长官,秩正三品。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又,唐朝北都留守曾于玄宗天

  • 七品堂官

    七品堂官是县令和知县的别称。唐朝规定,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中县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县令从七品上。下县县令从七品下。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等。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明沿其制。明朝初年,县分为三等

  • 知宣徽院事

    官名。为宣徽院的佐官。辽于北面朝官宣徽南北院分别置知北院宣徽事与知南院宣徽事,南面朝官宣徽院、南面京官宣徽院均置知宣徽院事,位在宣徽副使之上。

  • 工曹参军

    参见“工曹”。

  • 御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天官府属官,员二人,正五命。《大唐六典》卷八《侍中》:“后周天官府,置御伯中大夫二人,天子出入,则侍于左右,大祭祀盥洗,则授巾,武帝改御伯为纳言,盖侍中之职也。”北周武

  • 提举左八作司

    官署名。元置,掌出纳内府毡货,柳器等物。其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等。见《元史·百官一·提举左八作司》。官署名。元置,秩正六品,隶工部。掌出纳内府毡货、柳器等物。设官同提举右八作司,参见该条。

  • 承御二命士

    即“承御中士”。

  • 掌醢署丞

    官名。即掌醢丞。官名。明、清皆置,为掌醢署副长官。详“掌醢署”条。

  • 中书省左右丞相

    元代中书令下设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中书令缺,则掌中书省事,助天子理万机。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明初承元制,设中书省,置左、右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以左为上

  • 司门部员外郎

    官名。明初刑部所属司门部副长官。洪武六年 (1373) 始置,初二人,正六品。十三年,升部秩,随改从五品,一人。协郎中共掌本属部之事。二十三年,随司门部并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