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百官通称,相对民而言。②战国后期指秩位较低的官员。秦汉分长吏、少吏。一般秩位在四百石至二百石者为长吏,百石以下为少吏。历代沿称。明清称衙署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于官者。清朝分京吏、外吏两类,京吏有供事、儒士、经承三种,外吏包括书吏、承差、典吏、攒典,均由民间选充。宗人府、内阁、翰林院、詹事府供事考取,内廷三馆及修书各馆供事由内阁、翰林院等衙门供事送馆,则例馆供事由本衙门经承、贴写充补,儒士由经承转补,其余皆募充,五年役满更换。凡经制之吏,五年役满可考职,经堂官、总督、巡抚考试后,京吏取十之七,外吏取十之五;一等晋从九品,二等为未入流,咨报吏部给照,注册备于铨选。事繁京吏及乌里雅苏台供事,役满免考职,京吏掣签,授从九品,未人流职; 乌里雅苏台供事议叙,授府经历,皆注册备选。


1、百官的通称,与民相对而言。

2、汉朝称职位低的官员曰吏。官俸四百石至二百石的为长吏,百石以下的称斗食、佐史称少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猜你喜欢

  • 葅醢匠

    杂职掌名。葅即菹,指腌菜。《周礼·天官·醢人》有“馈食之豆,其实馈葵菹”之语。醢即用肉、鱼等制成的酱。《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醢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切碎)之,杂以粱麴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

  • 主衣局子统

    官名。北齐置,见“主主局都统”。

  • 舍利都监

    官名。辽置,见“舍利司”。

  • 元凯

    凯亦作恺,原指贤人才子。后成为对尚书八座(尚书令、仆射、列曹尚书)及辅佐大臣的美称。《太平御览》卷二一○引《齐职仪》: “舜举八元八凯以隆唐朝,今号八座为元凯,谓贤能用事义如昔也”。《文苑英华》卷一六

  • 国民大会

    国民党政府设置的“代表国民行使政权”的机关。(1) “制宪国民大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初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规定,国民大会必须在内战完全停止,训政结束,各

  • 王府护卫指挥使

    官名。明置王府护卫指挥使司,掌防御非常,护卫王邸。有征调则听命于朝。其指挥使以下设官如京卫。

  • 东西曹

    官署名的合称,即东曹和西曹。两 汉、三国、两晋皆置。东曹掌二千石长吏的任命和调动以及军吏事;西曹主府史的署用。参看“东曹”条。

  • 大羽真

    官名。北魏置。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六四《陆绍墓志》: “(绍) 曾祖大羽真、南部尚书、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诸军事、定州刺史,酒泉公。”参见“羽真”。

  • 钱币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财政部。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财政部组织法》规定,其职掌为:一、整理币制及调查化验新旧货币;二、金属货币及生金银出入;三、监督银行及造币厂;

  • 内都坐令

    官名。北魏置,内都坐大官属官。《魏书·崔玄伯传》:“承明元年(476),(崔衡)迁内都坐令,善折狱,高祖嘉之。”孝文帝太和(477—499)中改制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