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员外郎

兵部员外郎

官名。①兵部头司兵部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 始置一员,掌本曹籍帐,侍郎缺则代理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后又置兵曹承务郎行其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旧,置二员,一掌武官贡举及杂请之事,一掌判南曹,每岁选人,审核其解状、簿书、资历、考课。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戎员外郎、夏官员外郎、武部员外郎,寻各复旧。从六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成为职事官,置一员,与兵部郎中协助尚书、侍郎参掌本部事务,正七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兼领职方司,其后或又兼领驾部、库部司。若从军或将命于外,则假以为宠。②兵部佐官。辽为南面朝官,金、元为兵部尚书佐贰官,分掌部务,位次于郎中,从六品。明初置,正六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③兵部诸司员外郎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员外郎,明清之武选 (总部、司马部)、职方、车驾、武库员外郎,清初之督捕员外郎等。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缺,则掌管其曹事。其后,历代皆置。唐朝兵部员外郎则掌贡举、杂请等事。宋朝兵部员外郎参掌兵部副职之事。兵部尚书为长官,侍郎为副贰,与尚书共掌兵卫、武选、车辇、甲械、厩牧之政令,郎中、员外郎参掌。建炎二年(公元1129年)诏兵部兼职方,即兼掌国家图籍等事。见《隋书·百官志下》、《新唐书·百官志》、《宋史·职官二》。

猜你喜欢

  • 道仆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驾驭象路,备王乘坐,兼掌副车政令。见《周礼·夏官》:道仆,上士十有二人;”“掌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法仪如齐车,掌贰车之政令”。

  • 府兵制

    北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丞相时创建。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551年)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建议,仿《周礼》六军之制,在都督中外诸军事之下设六个柱国大将军以领兵,每一柱国大将军之下辖两个大将军,每一大将军之下

  • 比部尚书

    官名。北魏置。掌尚书省比部曹。《魏书·陈建传》: “比部尚书、平原王陆睿”。参见“比部”。

  • 赐命

    又称“锡命”。春秋时期君主对臣子赏锡物品、爵位或官职的命令。《左传·成公十三年》: “君来赐命曰: ‘吾与女伐狄’。”

  • 宣节校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正八品上武散官。宋初因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唯蕃官蕃兵仍授,余者并罢。官名,唐代武散官正八品上授宣节校尉。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宋代武散官

  • 乡师

    官名。周朝置。春秋齐国等亦置。掌一乡政令教化。《管子·立政》: “州长以计于乡师。”《荀子·王制》: “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脩,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

  • 兵备札萨克

    见“札萨克”。

  • 总理衙门章京

    官名。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职官。咸丰十一年(1861)设。分为四种:总办章京,满、汉各二人,掌承发庶务、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掌赞佐总办之职。章京,满、汉各七人; 额外章京,满、汉各八人; 掌各股

  • 左断刑

    宋朝大理寺左断刑省称。官署名。宋代大理寺审判厅之一,掌复审各地奏劾命官、将校和大辟以下疑狱。

  • 三司

    ①官名合称。东汉、唐朝、辽朝等以称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唐朝又为太子内官司闺、司则、司馔合称。②官署名合称。唐朝为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更直朝堂谓三司理事; 又为刑部、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