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府

二府

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作为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汉书·刘向传》: “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二府,丞相、御史也。”东汉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朝亦作为大司马、大尉两府的合称。②十六国前凉时期“太府”与“少府”的合称。③宋朝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合称。宋初赵普任枢密使,礼遇与宰相同,号称二府。后以中书门下掌政务,称东府; 枢密院掌军务,称西府,对掌最高国务,故并称二府。④ 明、清对府同知的别称。


1、西汉指丞相府和御史府,也指丞相和御史。《汉书·楚元王传》:“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注:“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见中华书局竖排本1944页)。2、东汉指司徒府和司空府。《后汉书·光武帝纪》:“县国不足直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又《后汉书·朱乐何列传·何敞传》:“二府以为故事三公不与贼盗。”注:“二府谓司徒、司空。”3、十六国前凉时指太府和少府。4、西魏、北周时指将军府和都督府。《周书·柳虯传》:“(独孤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虯为二府司马。”5、宋朝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二·枢密院》:“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6、明、清指知府和同知。因同知是知府的副职。

猜你喜欢

  • 导客局

    官署名。南朝梁置,为东宫诸局之一。

  • 大挑知县

    见“大挑”。

  • 司干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舞蹈用具。《周礼·春官》“司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舞器。祭祀,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宾飨,亦如之。大丧,廞舞器。及葬、奉而

  • 茶盐转运司

    官署名。元代于四川设茶盐转运司,秩从三品,其职如转运盐使司而兼理茶务,秩从三品。设使一人,同知、副使、运判各一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下辖盐场十二所。明代在洪武中亦于四川置茶盐都转运司,设官如都转

  • 驿传道

    官名。明朝于各省设置。为各省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以其中一人担任,掌本省驿递之事。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西、贵州以清军道兼,河南、江西、四川以屯田道兼。专职道员名。明清时设置,明代按

  • 南院副部署

    官名,辽朝置,为南院都部署司副长官,佐南院都部署掌南院部族军民之事。见《辽史·百官志一》。官名。辽置,为南院都部署司的副主官。见“南院都部署司”。

  • 冠威将军

    十六国汉,后秦置,省称冠威。《晋书·刘聪载记》:“(刘聪)使冠威卜抽监守东官,禁(刘)朝贺。”

  • 单月选

    明清吏部之铨选制度。参见“急选”。

  • 封桩上库

    见“封桩库”。

  • 噶拉昂邦

    满语官名。武职。即“噶布什贤噶喇依昂邦”。汉译为“前锋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