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郡
①东晋安帝时侨置,属荆州。治所在长宁县(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三十里)。辖境约当今湖北荆门市及南漳县东南部。南朝宋明帝时改为永宁郡。
②北齐置,属北朔州。治所在长宁县(今山西神池县境)。隋开皇初废。
(1)东晋安帝置,治长宁县(今湖北荆门市西北)。辖境约当今湖北省荆门市地。属荆州。南朝宋泰始中改为永宁郡。(2)北齐置,治长宁县(今山西朔州市境)。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朔州市一带。属北朔州。隋开皇初废。
①东晋安帝时侨置,属荆州。治所在长宁县(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三十里)。辖境约当今湖北荆门市及南漳县东南部。南朝宋明帝时改为永宁郡。
②北齐置,属北朔州。治所在长宁县(今山西神池县境)。隋开皇初废。
(1)东晋安帝置,治长宁县(今湖北荆门市西北)。辖境约当今湖北省荆门市地。属荆州。南朝宋泰始中改为永宁郡。(2)北齐置,治长宁县(今山西朔州市境)。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朔州市一带。属北朔州。隋开皇初废。
明上林、忻城二县境红水河(泥江)两岸八个村寨之总称。《方舆纪要》卷109上林县“周安堡”条:“八寨者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钵、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后又益以龙哈、布咳为十寨。其地东达柳
在今陕西西安市北,唐太极宫西。宋敏求《长安志》 卷6: “宫城东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门,贞观二年勅左丞戴胄于掖庭西门简宫人出之。按: 掖庭宫盖高祖所起,宫人教艺之所也。”
在今湖北英山县北。明末曾为英山县治。《明史·地理志》 英山县: “崇祯十二年徙于西北之章山,十六年又迁于北境之添楼乡。”
隋开皇九年(589)改临湘县置,为潭州治。治所即今湖南长沙市。大业初为长沙郡治。唐复为潭州治。天宝初为长沙郡治,乾元初复为潭州治。元为天临路治。明为长沙府治。清为湖南省会、长沙府治。民国初为湖南省及湘
亦作大芽圩、大衙圩。即今广东电白县东北大衙镇。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电白县有大衙圩。清道光《电白县志》卷8:大牙圩“在县(治今电城镇)西五十里”。
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北五十里界集乡山头村。1943年3月中旬,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在第二、第三师一部的配合下,对盘踞山子头的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发动自卫反击,歼韩军总部、独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纵队,击毙第三纵队司令
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77九溪卫: 油罗关 “在卫境。《志》 云: 慈利有油罗、大泉、于制、野鸡等关,俱永定卫军戍守”。《清一统志 ·永顺府》: 油罗关 “在桑植县东南五十里。一名牛骡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南流入白河。《水经·沽水注》: “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 (渔阳)县东南平地,泉流西径渔阳故城南。应劭曰,在渔水之阳也。考诸地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 按
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东西玉亭。隋开皇中置玉亭县于此,大业初废。唐武德中又于此置玉城县,寻废。《清一统志·正定府二》 “滋阳废县”引《旧志》:“县北二十里中羊社有东玉亭村,县北三十里高平社有西玉亭村……盖
亦作竹下铺。即今安徽宁国县西南竹峰乡。明嘉靖《宁国县志》卷2《铺舍》:竹下铺“在县西二十里”。清同治《宁国县志》铺递:西南路“杨维铺十里至竹峰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