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梁县

铜梁县

唐长安四年 (704) 置,属合州。治所在奴��山列宿坝 (在今四川潼南县东南)。 《元和志》 卷33铜梁县: “取小铜梁山为名。” 开元三年 (715) 移就涪江南岸 (在今四川合川市西北)。十六年 (728)移于东流溪 (今潼南县南集乡戴场坝。一说今铜梁县西北)。天宝初属巴川郡,乾元初属合州。元移治今铜梁县。清康熙元年 (1662) 废入合州,六十年(1721) 复置,属重庆府。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在重庆市西北部。面积1342平方千米。人口80.6万。辖25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巴川镇。以县有铜梁山,阳光斜照石梁呈现古铜色,故名。《元和郡县志》:铜梁县“取小铜梁山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合州铜梁山“州南五里,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巅平整,环合诸峰,此为独秀。有石梁横亘,色如铜。《蜀都赋》所云:外负铜梁者是也”。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析石镜县置铜梁县,属合州。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铜梁、石镜县地置巴川县,仍隶合州。乾元元年(758年)巴川县西南部分地划给新置的大足县。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撤巴川县并入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析铜梁、遂宁二县部分地置安居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撤铜梁、安居二县入合州;康熙六十年又以安居、铜梁二县地复置铜梁县,属重庆府。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东行署璧山专区,1951年属江津专区。1952年改属四川省江津专区(1968年改江津地区)。1981年属永川地区。1983年划归重庆市。地处盆中方山丘陵与盆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涪江、琼江、小安溪纵贯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玉米、高粱为主。特产中药材使君子、白芍。为柑橘基地县。矿产有煤、铁、锶(天青石)、重晶石、硅石及巴岳山矿泉水等。工业有采煤、电力、化工、建材、丝绸、机械、造纸、食品、纺织、化肥、碳酸锶、铝业等。“铜梁龙灯”工艺精湛,驰名国内外。境内有绵璧、铜大、铜合等公路。涪江通航运。县西北有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名胜古迹有西温泉、巴岳山、武庙波仑寺、“铜梁文化”遗址。


猜你喜欢

  • 沙锅屯

    即今辽宁葫芦岛市北沙锅屯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锦县图:西北有沙锅屯。产煤。清末开采。

  • 黄杨岩

    在今福建三明市西岩前镇。《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永安县: 黄杨岩 “在县北六十里,与汀州府归化县接界。上多小黄杨,因以名岩。后亦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

  • 别失八刺哈思

    即别失八里。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元史·明安传》:至元二十三年(1286),明安“至别失八剌哈思之地,与海都军战有功”。即此。

  • 冯翊县

    ①南朝宋元嘉六年(429)侨置,寄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大明八年(464)徙治鄀县(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南朝梁移治莲勺县(今湖北钟祥市西北)。西魏改为汉东郡。②隋大业三年(607)改武乡县置,为冯翊

  • 南明镇

    北宋置,属涪城县。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八十里永明镇。在贵州省剑河县东北部、八卦河东岸。面积211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南明,人口 3240。元、明至清康熙年间为楠木洞、赤溪湳洞长官司治所。

  • 遄台 (臺)

    亦名歇马台。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故城宫城西南一里余。《左传》: 昭公二十年 (前52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即此。

  • 都斋城

    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海兴省海阳县。《方舆纪要》 卷112新安府: 都斋城 “在府东。其地近海,即海阳城也。交趾倚为重地。嘉靖六年,莫登庸禅位于其子方瀛,退居都斋、海阳,为方瀛外援。即此”。

  • 饮马河

    ①又名蒲河。在今河北昌黎县南。《清一统志·永平府一》:饮马河“在昌黎县南五里。源出卢龙县界溪谷中,东流径县西安山下,又东与深江河合流为沙河,下流合潮河入海”。②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4枣

  • 张岳镇

    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张岳村。《清一统志·蒲州府》:张岳镇“在猗氏县东二十里”。

  • 云山城

    又名运山城、营山城、天生城。南宋末建,在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北燕山寨。《清一统志·顺庆府二》 “相如故县”引《元一统志》:“宋淳祐三年,四川制置使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县界,旁有云山,近去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