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山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53眉州: 象耳山 “在彭山县。有杨祐甫十事记”。《方舆纪要》 卷71彭山县: 象耳山在 “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下,有宝研、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今山上有李白读书台、象耳寺遗址及唐宋以来摩岩造像及题刻。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53眉州: 象耳山 “在彭山县。有杨祐甫十事记”。《方舆纪要》 卷71彭山县: 象耳山在 “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下,有宝研、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今山上有李白读书台、象耳寺遗址及唐宋以来摩岩造像及题刻。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北大林镇。旧名大莆林,又作大埔林。日本占领期间设大林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林镇。(1)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东部、西辽河南岸。面积266.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
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即今贵州大方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属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隶湖广行省。元贞元年(1295)还属云南行省。后废。
南朝梁、陈时置,为抱并郡治。治所无考,当在今广东雷州市境。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抱成县。
在今河北滦县西。《明一统志》 卷1顺天府: 朝月山 “在丰润县东八十里。两峰特起,状如偃月。山阴又为石坑冈”。
即今山东肥城市南四十七里驾庄镇。《清一统志·泰安府》:安驾庄“在泰安县西南九十里。有主簿驻此”。
春秋晋邑。又名雍城。即今河南浚县西南瓮城。《春秋》: 襄公二十三年 (前 550) 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杜注: “晋地。汲郡朝歌县东有雍城。” 《水经·淇水注》: “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
即广仁城。在今新疆霍城县北。清《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七日,“至大芦草沟,此处有土城曰广仁城”。
①本名黄鹄山,俗名鸿鹤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寰宇记》 卷89润州丹徒县: 黄鹤山,“宋高祖丹徒人,潜龙时,常游竹林寺,每息于此山,常有黄鹤飞舞,轩名黄鹤山,后改竹林寺为鹤林寺”。②一名黄鹄山。即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双泉之上。北宋苏轼 《泂酌亭诗序》 曰: “丁丑岁六月,轼南迁过琼,始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异味。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
今地不详。或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史记·赵世家》: 成侯四年 (前371),“与秦战高安,败之”。正义: “盖在河东。”古邑名。战国赵邑。今地不详,或以为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史记·赵世家》: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