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鹿洞

白鹿洞

又名鹿洞。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十四里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寰宇记》卷111江州德化县:白鹿洞“在庐山东南,本李渤书堂,今为学宫”。《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白鹿洞书堂“唐李渤与兄涉偕隐于此山,尝养一白鹿, 因而名之”。南唐升元中于此建学馆,号曰庐山国学。宋初始置书院,后废。明、清皆为书院。


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兄弟曾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任江州刺史,在原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取名白鹿洞。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建为白鹿洞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知军时重建,奏请赐额及御书,并亲临讲学,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于此讲学,院名大振。后院宇屡经兴废,现存为清道光年间所修,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等,均破旧。后山洞中有石鹿,洞上有思贤台。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余碑廊存碑百余块,以《白鹿洞歌》最著名。白鹿洞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三沙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三沙洪一带。《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崇明旧城”条下记:北宋建中靖国初(1101)于姚刘沙岛西北涌出一沙,“以三次叠涨,因名三沙,亦谓之崇明沙。绍兴初,盗邵青聚党于崇明沙,将

  • 夜苴部

    宋大理置,属石城郡。在今云南富源县东南八十六里亦佐。明 《寰宇通志》 卷112: “蛮云夜苴,本酋名。” 元代改亦佐县。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富源县东南亦佐。元至元年间废入罗雄州。

  • 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菏泽市北。《春秋》: 宣公十八年 (前591),“归父还自晋,至笙”。《公羊传》、《穀梁传》 作柽。即“柽(1)”。

  • 江夏山

    在今湖北武昌县东。《寰宇记》卷112江夏县:江夏山“在县东南,有小山迤逦东入武昌界,西去县六十里。其山重叠,本名峡山,天宝六年改为江夏山”。

  • 吴大澂铜柱

    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南二十里板石镇境原天文台旧址。为珲春至岩杵河要道。清光绪十二年(1886),吴大澂与沙皇俄国巴拉诺夫在沙草峰南竖立土字界碑时,在第八记号处立铜柱。柱高12.15尺,宽3.03尺,上刻吴

  • 银山县

    隋义宁二年 (618) 置,属资阳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南四十里银山镇。《元和志》 卷31银山县: “因县界银山为名。” 唐属资州。北宋乾德五年(867) 废入盘石县。古县名。隋义宁二年(618年)析

  • 浮阳县

    西汉置,为勃海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元和志》 卷18清池县: “本汉浮阳县……在浮水之阳。” 因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为浮阳郡治。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名清池县。古县

  • 西周封国。在今河南淮滨县东南二十六里期思镇。《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前636),“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注: “蒋,在弋阳期思县。” 后为楚所灭。古国名。西周封国。在今河南省淮滨

  • 龙鼍山

    又名龟龙山。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龙鼍山在“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余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旁有紫霞洞,

  • 留可城

    辽建,为乌古论部留可驻地。即今吉林珲春市。《金史·世纪》: “太祖度盆搦岭,与撒改会,攻破留可城,留可已先往辽矣,尽杀其城中渠长。”即此。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境。辽时女真人完颜旻败乌古任部留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