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城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三国志·魏书·郭淮传》:三国魏正始九年(248),郭淮讨叛羌,“淮见形上流,密于下渡兵据白土城,击,大破之”。即此。
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三国魏正始九年(248年)郭淮大破白土城羌兵,即此。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三国志·魏书·郭淮传》:三国魏正始九年(248),郭淮讨叛羌,“淮见形上流,密于下渡兵据白土城,击,大破之”。即此。
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三国魏正始九年(248年)郭淮大破白土城羌兵,即此。
尧渡河上游。在今安徽东至县南。《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尧城溪在“县南三里。县东南诸山谷水汇流为溪,春夏水溢,可通舟楫。西北流,达东流县,入大江。今县西有尧城渡”。
在唐长安城翊善坊,今陕西西安市内。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 卷6: “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年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窥其意,连击二十杵。经藏阁规构危巧,二塔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宣汉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地。三年 (620) 移治新安废镇 (今宣汉县西北)。贞观元年 (627) 废。
三国魏广平、阳平、魏三郡的俗称。东汉末,曹操封为魏王,都邺,魏郡领地扩大,寻分置为东西都尉。曹丕代汉,分魏郡为广平(治曲梁县,在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阳平(治馆陶县,即今馆陶县)、魏(治邺县,在今
即古里村镇。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古里镇。
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南柳埠镇灵鹫山九塔寺内。寺已废。塔始建于唐,单层八角,顶有小塔九座,通高13.3米。明人许邦才《九塔寺记》称此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
在今云南昭通市东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卷72乌蒙军民府:朴窝山“在府东南三十里。夷语以平坦为朴窝,谓此山四望平坦”。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三国蜀建兴三年 (225) 为兴古郡治。西晋郡治他移,仍属兴古郡。东晋复为郡治。永和三年 (347) 后改宛暖县。古县名。
北宋置,属掖县。在今山东莱州市西南九十里海仓,即胶莱河入海之口。亦称海沧口镇。
秦置,属辽西郡。治所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属辽西郡。三国魏省入肥如县。西晋永嘉年间辽西鲜卑段辽都令支城。十六国前燕、后燕时为辽西郡治所。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