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牛头山

牛头山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境。《元史·文宗纪》:致和元年(1328),“燕帖木儿大兵继之,转战四十余里,至牛头山”,擒孛罗帖木儿、蒙古塔失等。

②又名牛首山、天阙山、仙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礼志》:大明三年(459),“移郊兆于秣陵牛头山西”。《文选》卷56陆倕《石阙铭》记:“乃假天阙于牛头。”《元和志》卷25润州上元县:牛头山“山有二峰, 东西相对, 名为‘双阙’”。宋《景定建康志》卷17:牛头山“状如牛头”,故名。

③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38真州:牛头山“在六合县”。《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六合县:马头山“其相接者曰牛头山,峰峦耸秀,高入云表,有泉出焉,西流为冶浦”。

④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褒禅山”条:牛头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产煤。明正德中,居民采以为业”。

⑤一名临江山。在今浙江萧山市东南。《寰宇记》卷96越州萧山县:牛头山“在县东南,水陆并行三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信宿,犹经万渚,说云: ‘牛头苎罗,一日三过’”。

⑥在今浙江云和县北与丽水市、松阳县接界处。《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牛头山在“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下为深渊”。

⑦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方舆纪要》卷79均州:牛头山在“州北六十里。山势高险。昔人置关于上。旁有大石,形如瓶,俗名油瓶关”。

⑧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南。《元和志》卷33郪县:牛头山“一名华林山,在县西南二里。四面危绝”。《寰宇记》卷82郪县:牛头山“高一里,似牛头,四面孤绝,俯临州郭。下有长乐寺。楼阁烟花,为一方之胜概”。唐诗人杜甫来梓州(三台),写有《上牛头寺》、《望牛头寺》、《登牛头山亭子》等诗篇。

⑨在今陕西勉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褒城县有牛头山。《寰宇记》卷133褒城县:“牛头山,山形如牛头,高百仞,云覆如笠即雨,故彼人一号为戴笠山。”

⑩在今甘肃岷县东。《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嘉平初,蜀大将姜维伐魏,“率众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魏)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土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 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

(11)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牛首山。清王定安《湘军记》卷18:同治九年(1870)回民义军与清军激战于峡口,“金积回蜂集,扼牛头山阻(黄)鼎归路”。即此。


(1)古山名。(1)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境。《元史·文宗纪》:致和元年(1328年),燕帖木儿“大兵继之,转战四十余里,至牛头山”,擒孛罗帖木儿、蒙古塔失等,即此。(2)在今安徽省芜湖县东北。清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与清军吴再胜部交战于此。(3)在今四川省三台县西南,又名华林山。唐杜甫尝游于此。 (4)在今甘肃省岷县南。三国蜀汉姜维与曹魏陈泰相持于此。(5)见“牛首山(1)”。(6)即“牛首山(2)”。(2)集镇名。在江西省永修县城东北部、杨柳津河西岸。江西恒丰综合垦殖场总场驻地。人口5700。以北面牛头山得名。产稻、绿毛茶、梨、桃及鲜鱼。有酿酒、造纸、保健品、茶叶、农机等厂。有集市。公路西南接虬上公路。


猜你喜欢

  • 桐川

    又名桐汭水、桐水。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元和志》 卷28广德县: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汭是也。” 《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

  • 瓦窑堡市

    1935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安定县析置,治瓦窑堡(今陕西子长县驻地瓦窑堡镇)。1936年2月撤销,并入安定县。1935年10月—1936年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和陕北省政府所在地,1935年

  • 绿天庵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门外里许。唐僧怀素故居,今笔冢、墨池尚存。宋陶谷 《清异录》: “怀素居零陵东郊,治芭蕉亘带几数万,取叶代纸为书,号所居曰绿天。” 《清一统志》 作绿天庵。

  • 清明门

    汉长安城东面中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南玉女村北。为汉惠帝四年 (前191) 建。《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藉田门,以门内有藉田仓。一曰凯门。…… (王) 莽更名曰宣德门布恩

  • 泰西

    指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如明末成书之 《火攻挈要》,即题泰西汤若望授。

  • 会城泊

    在今山东桓台县北乌河口,即古之平州。《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北迤为渊者谓之平州,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清一统志·济南府二》:会城泊“在新城县东北三十里乌河口。……《县志》:会城泊,亦

  • 宽仁门

    五代梁东都、晋汉周东京城 (今河南开封市) 内宫城东一门。《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帝于宫中起火,自携剑驱后宫十余人将赴火,为亲军将薛超所持。俄而 (张) 彦泽自宽仁门传契丹主与太后

  • 五丈原

    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河南,东与眉县接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234)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年八月,诸葛

  • 小沮水

    即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冷口沙河。《水经·濡水注》:“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口,……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

  • 枝江县

    ①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北。《水经·江水注》: “其地夷敞,北拒大江,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东汉改为枝江侯国,三国魏复为枝江县。东晋移治今枝江县西南百里洲。唐初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