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渑池县

渑池县

一作黾池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朱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 (前148) 徙治今渑池县西十六里,属弘农郡。东汉建安中移治蠡城 (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改为北渑池县,还治今渑池县西十三里,为渑池郡治。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属熊州。大业元年(605) 移治新安驿 (今渑池县东二十五里)。三年(607) 属河南郡。十二年 (616) 移治大坞城 (今渑池县北十五里)。唐属谷州,贞观三年 (629) 移治双桥 (即今渑池县)。显庆二年 (657) 属洛州 (后改河南府)。金末升为韶州。元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渑miǎn) 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北与山西省交界。属三门峡市。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3万。辖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水经注·穀水》:“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禹贡》云:“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战国属韩,后入秦。《史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二十年“与秦会黾池”,即此。秦置渑池县,治今渑池县城西朱城村,属三川郡。《大明一统志》:渑池“在渑池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汉属弘农郡。三国魏徙治蠡城(今洛宁县境),属弘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渑池县为南渑池县;另置北渑池县(今渑池县西),为渑池郡治。西魏为河南郡治,大统十一年(545年)又移县治于秦、汉旧县。北周大象中废河南郡。隋开皇初复改渑池县。大业元年(605年)移治今县城东,十二年又移治大坞城(今渑池城北),属河南郡。唐贞观三年(629年)又迁治于双桥(即今渑池县城),属洛州。开元后和五代属河南府。宋、金因之。元属河南府路。明、清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6年与新安市合并为铁门县,同年复渑池县。1949年属陕州专区,1952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地和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西北边缘,涧河流经中部,北涧河、后涧河北流注入黄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烟叶等。矿产有煤、铝土、铁、石英等。工业有煤炭、水泥、耐火材料、化工、酿酒等。陇海铁路、310国道、南韩公路经过县城。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仰韶遗址、秦赵会盟台、八路军兵站旧址等。


猜你喜欢

  • 赵平郡

    十六国后赵建武十年 (344) 置,治所在鹑觚县 (今甘肃灵台县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灵台县地。西魏大统中移治今灵台县。北周废。北魏时置,治鹑觚县(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属泾州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泾川、灵台

  • 古斯拉克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置,在今新疆尉犁县东南。

  • 清漓石壁

    在今广西阳朔县北五十里漓江边画山。清阮元多次来此,作 “清漓石壁图歌”,在山壁上刻“清漓石壁图”。

  • 象氏侯国

    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北二十五里固城镇。东汉废。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帝封赵敬肃王子贺为象氏节侯,置象氏侯国,治今河北省隆尧县北。东汉省。

  • 伊娄河

    在今江苏邗江县南二十里,南通大江,北至杨子桥,接官河,即瓜洲运河。《新唐书·地理志》润州丹徒县:“开元二十六年,刺史齐澣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

  • 西黄寺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路北。是清顺治九年(1652)为来京朝见的西藏黄教领袖达赖五世所建的住锡之所,故有“达赖庙”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黄寺被拆除,现仅存寺西的班禅六世塔院。又称黄寺。

  • 唐寓之城

    在今浙江桐庐县东二十二里舒湾埠。《方舆纪要》 卷90桐庐县: 唐寓之城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南齐永明中,富阳民唐寓之作乱,尝筑城保据于此,今地名舒湾”。

  • 银嶂山

    在今江西樟树市东北。明 《寰宇通志》 卷37临江府: 银嶂山 “在府 (治今临江镇) 东北七十里。其势峙立如屏嶂,且多白石,色如银,故名”。《方舆纪要》 卷87临江府清江县: 银嶂山 “或曰旧常产银,

  • 陈洞墟

    即今广东高州市南陈峒。清光绪《茂名县志》卷2:“南之东三十里陈洞墟。”

  • 苇湖

    又称阿雅尔淖尔。即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南玛纳斯湖。